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成因及管控对策

摘要: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在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解决农民短期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然而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一种新型组织,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各种风险

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情况,系统性地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四个方面发掘资金互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其成因,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管控对策,有助于增强其风险识别及管控能力,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成因;风险管控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成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压力,被称为“草根银行”。

尤其是内生于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真正具备了“民办、民管、民受惠”的特点,做到资金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在解决合作生产过程中内部成员资金短缺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满足合作社内产业链延伸,还帮助成员致富,为合作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资金互助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乱象,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

在对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分类,发现资金互助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既具有与商业银行一样的风险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

一、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存在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结合当前实际,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存在的风险主要为以下四类: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客户提取存款或申请贷款资金需求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资金互助存量资金不足时,农户无法及时获得贷款??施生产,合作社要以更高的成本从外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来满足内部资金需求,若无法获得融资,则将极大地影响其支付能力,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

可见,自有资金匮乏和外部融资困难是导致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出现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1. 自有资金匮乏。

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规模不足的现象。

首先,农民收入有限,理财途径狭窄,为求稳妥,更愿意将钱存入信誉高的国有大行,零散的钱投入资金互助,入股资金十分有限。

其次,资金互助不以盈利为目的,成员借款时仅收取较低利息,积累的可分配收益十分有限,直接影响成员利益和追加入股的积极性,资金规模难以扩大。

2. 外部融资困难。

当自有资金不足时,只能向外部正规金融机构融得资金

然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代表农业银行和农信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纷纷向商业化转型。

为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逐步从农村撤离分支网点,支农致小定位出现偏离,面向“三农”的业务减少,农村网点业务萎缩。

资金互助这种金融属性的民间组织成立时间较短,政府的配套扶持政策还不完善,外部融资渠道不畅通,加上成员借款需求大,而互助资金不足,则很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权人因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的违约行为而承担的财务损失。

资金互助组织的信用来源于成员个人信用及组织自身信用两方面。

1. 成员个人信用

一方面,由于部分成员文化程度不高,个人信用意识淡薄,把贷款当成“公家钱”,抱有想赖就赖、还不上钱无所谓的态度。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销售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如遇重大自然灾害或产品滞销损耗,农户可能血本无归,即使有心也无力偿还贷款,造成互助资金回笼困难。

2. 资金互助自身信用

资金互助获得外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时,由于合作社生产经营损失或资金互助管理不善,导致不能及时偿还外部借款,出现违约甚至破产,不仅自身信誉受影响,还会使区域内其他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信用遭受严重损害,造成外部融资难度加剧。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资金互助组织因其内部运行制度不完善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更易出现违规操作,从而面临较高的操作风险

1.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资金互助成员内部开展业务,其组成人员大多都是农民。

负责业务操作的管理人员,基本没有金融从业经验,受自身文化程度限制,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对贷款的审批、发放及回收程序操作不规范,对逾期不还的借款人缺乏惩处办法,直接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因缺少专业的财会人员,存在资金核算不完整,财务管理不健全等现象,给资金互助的正常运转造成很大的阻碍。

2. 内部治理不完善。

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资金互助组织应当设立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出现职责分工混乱,甚至一人多职的现象,大社员既负责管理工作又是监事会成员,还直接参与存贷款业务,权利集中于少数强势人手中,从而导致决策行为和内控管理失范。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受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的影响,而出现损失的风险

资金互助而言,市场风险是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无法以正常价格销售,导致农户资金亏损,无法偿还资金互助的借款,从而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农业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而农户不具备专业的市场行情判断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变化多端,如遇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价格大幅下降,就会影响所有成员的收入,农户不仅没有多余资金可投入资金互助,还可能同一时间向资金互助贷款,都对资金互助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

二、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管控对策   (一)流动性风险管控策略   1. 增强自身资金积累能力。

(1)提高成员收入。

互助资金积累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成员收入的高低,因此,合作社应当注重产品质量地提高及自身品牌价值地创建,打开市场销量,从而提升合作社经济效益,只有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才能为互助资金的来源打下坚实基础。

(2)优化股金筹集方式。

为吸引成员最大限度地将闲散资金投入到资金互助中来,合作社应当设置合理有效的股金筹集方式。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上调存款利率,将贷款额度与存款金额挂钩,设置合理的存贷比,从而提高成员的入股热情,自愿将闲置资金投入资金互助,不断积累扩大其资金规模。

2. 拓宽外部融资渠道。

(1)加强政府对资金互助的扶持。

合作社面临外部融资难的窘境下,政府应当对其加大支持和引导。

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合作金融的扶持发展经验,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政府通过成立专项资金入股合作社但不参与分红的方式来加强对资金互助资金支持,扩大其资金规模。

待其业务正常有序开展后,政府可适时撤回资金

(2)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构建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应发挥其制度优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合作平台,使专业合作社进行订单制农业生产,规模化种植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供销社为签订的订单提供融资担保,从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筹集所需的资金支持,拓宽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

(二)信用风险管控策略   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1.培养成员信用意识,建立奖罚分明的信用评级制度。

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一份信用档案,设立统一的评价机制,在档案中详细记录每位成员贷款金额、期限、用途以及贷后管理等信息,根据信用档案中各项指标的综合情况给予成员相应的信用等级评定。

合作社设立严格的贷款政策,定期张榜公布成员信用评级情况,以示奖惩。

信用记录好的成员,给予降息、延期还款、增加贷款额度等优惠政策,以激励其他成员按时还款,减少违约。

同时,对于恶意违约的成员,要给予降低贷款额度等惩罚,甚至取消其贷款资格。

2.建立合理的担保机制。

鉴于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担保成为资金互助组织提高借款人自身信用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借款人无形中会形成心理压力,担保人通常是借款人的亲朋好友,若自己不能按时还款,不仅对自己信誉造成损害,还会使原本帮助了自己的亲友遭受财产损失,影响亲友关系,违约风险加倍,促使借款人增强自我约束,按时还款。

另一方面,当借款人确实无力偿还贷款时,担保对于资金互助本身来说能减少损失,保证其他成员的合法利益。

(三)操作风险管控策略   1. 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

(1)加强人员培训。

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金融知识培训,使其了解组织章程、借贷业务操作流程、财务管理及审核等专业知识,加强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及防范意识;对财务人员要重点培训其会计核算及财务处理能力,能够规范地使用会计记账工具,熟练运用会计政策及核算方式。

不断提升合作社成员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实现规范管理,掌握风险控制方法。

(2)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定期开展资金互助现场监管。

检查资金互助运行情况、财务报表是否规范填写、借出的款项是否按时发放和收回等。

为避免“人情贷款”发生,还可通过访谈形式,从成员中了解资金互助是否存在违规放贷等问题,并根据现场监管情况及时对资金互助存在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

2.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要完善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监事会、理事会和社员大会的“三会”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组织架构。

在纵向的贷款业务审批发放流程上,从贷前审批到贷款发放,要形成层层审批制度,避免一人独权。

横向的各环节受理上,要制定主办、协办双签机制,相互监督,?A防个人徇私行为发生。

(四)市场风险管控策略   “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产品市场经营思路。

传统农产品营销的“单一渠道、信息不对称、成效较差”等问题是造成农户收入不确定的关键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是成为促进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开拓经营流通渠道的重要方式。

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够突破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距离,有效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信息透明化程度,扩大农产品受众面、拓宽销售市场区域范围。

农户通过“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解决传统农产品市场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产品滞销等问题。

与此同时,合作社应尝试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强与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推广等各环节的模式创新。

上虞区联合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区域内首个物联网项目,通过终端采集、互联网传输、专业软件分析等方式,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消费者则可以在网上订购果树,通过电脑或手机从“物联网”上随时了解这棵果树的生长情况,可以远程操控洒水、浇灌等设备,体验种植果树的乐趣,打造出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在“互联网+”影响下,农户已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消费者则转变成了生产者,使消费者、农户和市场紧密结合。

“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为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俊凤,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的运行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2017(03).   [2]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技,2015(16).   [3]刘广清,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10(08).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