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得准,驻得下,干得好

近年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开展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国共选派48.6万人次到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对夯实农村党建根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十三五”时期,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剩下不到5年时间,精准扶贫已经到了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面对“硬骨头”,就要敢于硬碰硬,要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到最基层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田间地头,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选得准。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中,政治素质好,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意识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都被列入选派第一书记的基本条件。第一书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中管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每个单位至少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除选拔优秀干部的要求以外,还规定要紧贴农村需求、依村选人,做到按需对接、分类帮扶,提高帮扶的精准性。这样严格细致的选拔标准,从源头上把住了选派第一书记的质量关口,确保了选准派强。

驻得下。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在以往一些地方的实践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书记把到村任职当“镀金”,身到心未到,“下不去、待不住”的现象。要消除这些状况,必须让驻村干部从根本上认识到,派遣大量党员骨干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单位推荐、组织选派第一书记,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第一书记下到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适应身份转变,将自己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接地气、察民情、听民声,摒弃“镀金”想法,做好吃苦准备,踏踏实实搞调研,真心实意办事情。要强化使命和责任意识,坚定扶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联系群众、凝聚人心,团结班子、形成共识,在班子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文明等方面认真履职尽责。

干得好。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1至3年,由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乡镇黨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第一书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群众的认可和基层的支持,一要办实事。第一书记多来自上级机关,应充分发挥见多识广的优势,把先进思想、惠民政策、文明新风带进村,紧密结合驻村实际,建好班子、带好队伍,立足长远大胆谋划,多与“村两委”和群众沟通,多向原单位领导汇报,多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与帮扶,多落实上级强农惠农的资金和政策,努力凝聚驻村党员群众的发展力量,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二要求实效。第一书记要注意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因村制宜谋划长远的同时,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从修一条路、挖一口井、引进一个项目等具体事情做起,让群众能够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团结带领全村的党员群众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村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田旭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