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形象焦虑”你有吗

你可能听说过忧郁症、强迫症、多动症、老年痴呆症……但是你听过“社交形象焦虑症”吗?2015年7月,一条被称作“社交形象焦虑”的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不少网友对照微博中所列症状后,纷纷表示“躺枪”,甚至认为自己是“重度患者”的也大有人在。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毕业论文网 /6/view—11597705.htm  微博中描述的“社交形象焦虑症状,有“发完自拍会关注多少人点赞;发完语音会自己点开再听一遍;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场就会很难过;怕没人回应不敢在群里说话,自认为存在感薄弱”;等。

这些症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短短几天时间就有5万左右网友转发,万人左右点赞,超过5 000人评论。

社交形象焦虑症”都有哪些症状   看完“社交形象焦虑症”的症状描述,你中了几条?笔者通过电话、QQ、微信、微博随机采访了50名网友,其中有37人表示自己对照微博中所列的症状,怀疑患上了“社交形象焦虑症”,占到了受访总数的7成多。

他们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症状一:觉得只有越快点赞的人才越关注自己,且与自己关系越铁   59岁的纪大叔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社交形象焦虑症”患者。

纪大叔平时很少发朋友圈,但是只要发了就会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数,比如一定要达到“50个赞”,有时甚至会发短信催促亲朋好友给自己点赞

纪大叔认为自己难得发次朋友圈,没人点赞“太没面子了”,于是就不时去看点赞的“实时状态”。

并且认为越快点赞的人越关注自己,与自己关系越铁;而那些没有点赞点赞迟了的朋友,则不够关注自己

症状二:每天晒自拍照,发现朋友圈被屏蔽与好友绝交   25岁的卢小姐是一个自拍达人,喜欢在社交软件上晒自己的自拍照。

有趣的是,每次发完自拍照后,她都会不时地看多少人点赞,多少人评论。

“有一次我翻闺蜜的手机,发现她把我朋友圈屏蔽,我很生气。

”卢小姐说,因为那件事情,她和闺蜜冷战了三个月,后来闺蜜主动请她吃饭并解释说是手机设置错了,两人才最终和解。

症状三:聊天止于“冷场王”, 常躲在被子里哭   在某文化传播公司上班的小冯平时是一位游戏宅,平时言语很少。

“因为我怕我一说话,就会冷场

”小冯说,不管别人聊得怎样火热,他一张嘴,气氛马上就变了。

小冯告诉笔者,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大家都很火热地聊天,小冯也忍不住插了几句,可是大家瞬间沉默下来。

当晚,小冯睡觉时一直感到心里像堵了块石头那样憋得慌,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了好久。

症状四:觉得自己毫无存在感,从不在社交群说话   某大学大三学生于晓华加了30余个QQ群,可是她从来没有在群里说过话,因为她怕自己说话没人搭理会很尴尬。

“我喜欢坐在电脑前,打开QQ看别人聊天,但我从来不说话。

”于晓华告诉笔者,有时即使自己对某个话题感到有话要说,也不敢发言。

后来群聊里设置了“匿名聊天”的功能后,她就常常匿名发言。

“即使匿名聊天没人搭理,我也觉得浑身不自在,感觉他们好像发现了我是谁。

”   不是一次两次就称为焦虑,扮演好现实生活角色很重要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对于网络流传的种种“社交形象焦虑”的症状,不少人表示深有同感,但这是不是有问题呢?   心理学专家对此解释说,从专业角度看,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只不过是言过其实的调侃,并非官方认可的心理疾病。

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这是在满足了饮食、安全等基本需要后很正常的心理需要。

因此,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点赞、回复和转发并不羞耻,由于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并非是患了焦虑症

这些举动中所弥漫着的“快来关注我”的渴望,是人类最中坚的基本需求。

所以,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而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所致。

这些群体成员的心思细腻,对自身要求高,但是也暴露出他们缺乏自信、内心不够强大的缺陷。

社交形象焦虑症”的出现,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交网络刚兴起时是匿名的,一些害羞、孤独的人可以通过社交网络隐匿地表露自己心声,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纾解;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等的出现,其匿名性慢慢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压力已经侵袭网络交流,增加了“匿名者”在社交方面的焦虑情绪,这就容易导致“社交形象焦虑症”的出现。

其实对此也不必太过焦虑,以平常心对待就好。

网络不论是匿名还是实名,都只是虚拟空间,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扮演好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并不是发条语音后自己要听一次,或者看看别人点赞多少,就可以称为“社交形象焦虑症”。

但是可能反复听,甚至反复改;或者因为关注多少人点赞,以致影响了生活、睡眠,甚者每一两分钟就要看一次;或者因为怕冷场而导致说话结巴;等,就要考虑是否正常了。

例如前面所提到的纪大叔及小冯等人的行为,如果已经影响到了现实的生活和心理行为,建议最好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将其行为导向正确的方向。

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会逐渐变得更加偏激、焦虑,甚至因为没有达到心中期望的目标,就会产生被抛弃,认为别人不认同自己、故意忽略自己等劣性心理。

当然,在这其中也可能会有真正的“社交焦虑症”患者。

例如那些从来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意见的人,或者一在大庭广众说话就结巴的人,甚至当别人注视自己时就心里紧张、手足无措、举止失当者,应当去咨询心理医生,看自己是不是有轻微的社交焦虑

重视潜藏内心深层的焦虑性格难改但要努力   事实上更多人可能只是简单地有时间看下点“赞”数;发语音听一遍确认是否漏掉重要信息;群里喊话没人回抱怨一声,下次还是继续喊。

尽管这一类“患者”并不属于疾病范畴,但也能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层的危机感。

这类人在内心深处会担心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下降,担心自身失去存在价值,担心被别人超越、取代。

这类人在生活中永远都在奔跑,永远生活在追赶与被追赶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停下,所以这类人通常很累。

性格分析这类人大多属于A型性格

虽然焦虑可能会激发灵感,使人更有机会取得成功,然而从健康的观点出发,还是建议大家要注意身体的承受能力,不要过得那么“心累”。

综上所述,其实大多数人的“症状”是性格因素造成的,但性格是没错的,我们说任何性格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那么是否需要调整呢?   在大多数人心中,性格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成年人。

但其实性格是在时刻变化的,我们要时刻对性格做出调整。

在现在全民焦虑的社会中,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就会越来越焦虑,逐渐往焦虑症患者的方向走去;而如果我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了解性格的缺陷,在遇事时注意心理的变化,那么我们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