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系统及过程分析]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包括谣言

谣言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及传播系统   1.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   谣言传播的第一要素是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他们扮演着始端的作用。

他们不仅严重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和认知,还对社会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传播缺乏自我规范的表现有多种,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1)传播者是谣言的始作俑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谣言并进行散布。

散布谣言的原因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可能是个人品质问题,也可能是意识形态操纵等,但终究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

没有了自我规范,谣言便从传播者口中肆意地流传出来。

(2)传播者添油加醋,使谣言不断夸大,进一步偏离真相。

那些与谣言制造者同一阵营的人,有着同样的目的和心态,因而极尽谣言惑众之势;而有的传播者则是纯粹缺乏社会责任感,唯恐天下不乱。

为了使受众相信自己,这类传播者把听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情况屡有发生。

大部分传播者实际上也是上一环节的受众,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把原本漏洞百出的谣言“填补”完整,尤其是在下一任受众对信息有所怀疑时,他们会绞尽脑汁来说服受众,而不考虑添油加醋的负面后果。

(3)心理因素促使传播,忘却了行为的规范。

受众即使不是谣言的恶意制造者和丰富者,也难以控制不去继续传播

其中的心理因素不可小觑,主要包括:心理恐慌、寻找事情的合理解释、释放压力、泄愤、寻求满足。

2.未经证实的无根之言   1951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①《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认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②刘建明教授所理解的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谣言、谣传等”。

③可见,谣言是“未经证实”的“无根之言”。

3.非官方渠道   谣言传播渠道错综复杂,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中均有充分体现。

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奔走相告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使谣言很快散布开来,这是最原始的人际传播

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人际传播提供了平台,如电子邮件、聊天工具极大地促进了谣言跨地区、快速度传播

组织传播虽然只是一定范围内的传播,但因其具有组织性,成员易产生归属性,很容易被谣言唆使鼓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乌鲁木齐7・5事件爆发前,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分裂分子一直利用内部传单、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工具向维吾尔族同胞散布严重影响民族关系的谣言,组织境内“世维会”成员发展分裂分子,不断挑拨维汉之间的民族感情。

4.缺乏科学认知的受众   1953年,克罗斯对G.W.奥尔波特和博茨曼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进行了修正,他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在这个公式中,克罗斯加入了公众批判能力的因素,他指出谣言受众的批判能力也是影响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缺乏科学认识的受众极易相信谣言,他们出于恐慌、发泄等多种心理因素会继续散布谣言,使谣言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便是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

对于那些理智和坚信科学的智者来说,他们不会完全相信谣言

相反,他们会给自己和周围人一个较为科学和合理的解释,从而有效地化解谣言,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不幸的是,智者往往是少数。

5.负面的社会影响   (1)社会恐慌

谣言引发的社会恐慌屡见不鲜,“非典”中的谣言导致市民疯抢板蓝根,太湖蓝藻事件中的谣言引发无锡市民抢购纯水和面包,汶川大地震余震的谣言引发大量居民露宿街头,新疆扎针事件中的谣言导致市民数日居家不出。

(2)暴力事件

6・26韶关旭日玩具厂群体斗殴事件,造成118名员工受伤,2名新疆籍员工死亡。

经公安机关初步调查,这是一起因谣言产生误解、摩擦而引发的群体斗殴事件

(3)经济损失。

近年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导致的经济损失不可小觑。

致癌香蕉的谣言使广东、海南等蕉产区在一个多月内损失了至少7亿元,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万元。

(4)增加政府调控难度。

谣言传播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公民对政府信任的缺失会导致社会秩序失常。

瓮安事件谣言的影响下直指政府公信力,最终引发了当地群众冲击政府机关的恶性事件,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根据谣言传播的五要素,笔者制作出突发公共事件谣言传播系统图:   该图表明:(1)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通过非官方渠道,将无根之言传播受众,对缺乏科学判断的受众,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2)有些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本身就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3)这些负面影响又会对传播者和受众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刺激传播传播谣言和造成受众恐慌

谣言传播的四个阶段及特征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形成期、高潮期、反复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阶段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各有区分:   1.形成阶段

谣言的形成前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谣言基本处于人际传播的状态,传播渠道主要通过私人对话的方式进行。

随之谣言传播速度开始加快,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形成期

形成期,谣言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形成期谣言一般具有貌似权威的特点,这是导致人们信谣、传谣的重要原因。

在乌鲁木齐7・5事件爆发的当晚,关于事件死伤人数、分裂分子暴动规模的数字就成为引人注目的谣言进行传播,这时“权威”谣言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谣言的初始人群来自那些死里逃生和接触过现场的人。

这些群众由于惊吓过度和对整体情况无法把握,往往认为实际情况大大超出自己的想象,得出超过实际数字的结论。

传播过程中,他们却恰恰成为权威的来源,这正是由于他们亲临现场的独特经历,使得受众更愿意相信他们的推断。

另一方面,一些未亲临现场、但有亲朋好友在要害部门工作的传言者,也被打上了权威的烙印,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提出消息来自官方内部人员,该消息的价值和可信度便即刻翻倍。

笔者就曾听过几个不同版本的谣言,分别来自所谓的“武警”、“自治区公安厅”、“解放军总参”的“内部消息”。

但实际上这些消息究竟出自何处,均无法考证。

2.高潮阶段

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谣言传播就进入了高潮期。

阶段谣言已经铺天盖地地传播,引发了相关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全面恐慌

传播主体已由单一的个别“见证”者转为多元化,这其中包括利益相关者、好事者、媒体以及添油加醋的二次造谣者。

传播方式也由人际传播发展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交错。

在这个阶段,一些基本事实和数据已被大家普遍获知,传播者为引起关注和获得满足感,总是不断地夸大数字。

在BBS和论坛上,发帖者不断爆料“最新”的数字以赚取点击率。

3.反复阶段

在事实真相逐渐清晰、事件消息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之时,利益相关者为了继续引起关注,会继续造谣以制造声势。

公众脆弱的神经在接触到一些敏感的谣言时,还是会如惊弓之鸟一般。

如扎针事件谣言出现后,很多市民蜗居在家中闭门不出,单位放假、学校停课,一段时间里,某些地区的零售业几乎没有客源。

4.衰退阶段

随着事件的处理、政府的调控以及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频率会不断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

在这个阶段,谣言背后的隐秘不断地暴露出来,公众已经开始冷静面对谣言

在中国警方成功破获“世维会”境内信息员编造“韶关事件”虚假信息的案件后,一系列“世维会”和热比娅炮制假信息、假视频、假照片的事实不断被揭露,他们混淆视听、煽动民族仇恨的真实面目进一步暴露出来。

同时,政府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利用短信平台向市民通报每日的社会治安情况,及时传递准确的社会治安信息,以破除别有用心的传谣。

官方通过有效的舆论调控和尽可能全面地公开真实信息,解释了萦绕在公众心头的疑惑。

这个阶段人际传播没有完全停息,但已趋于理智;组织传播谣言依旧存在,但不攻自破;而大众传媒更是以谨慎的态度报道事实。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第二批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公众舆论的谣言传播及消解研究”部分成果】   注释:   ①卡普费雷:《谣言》,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罗娜・荛斯:《对因特网“颜色”的反思》,郭镇之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③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公关中的谣言传播及其危机管理初探》,中国营销网,省略/downinfo/8305.html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