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是民生之盾]民生稳定

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稳定也要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对稳定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社会稳定也就易于实现。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近日指出,如何处理好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对改善民生有着怎样的意义,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热点。

他认为,稳定改革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意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李君如特别强调,社会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民生问题就能持续有序地得到改善,群众利益就能得到稳固可靠的保障。

保持稳定是经验之谈也是实际需要      稳定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中一直被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强调。

李君如认为,稳定改革发展过程中需要始终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稳定压倒一切”,是经验之谈,也是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首先是因为“前车之鉴犹未远”,“文化大革命”10年之久的内乱,让我们错过了发展良机。

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安定团结、稳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

其次,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在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和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必然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在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在人民利益的协调过程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探索和创新加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挫折,也会有新的矛盾出现。

必须集中所有人的聪明才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推进现代化进程。

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稳定本身就是一个民生问题      李君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稳定,但反向来看,稳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民生问题。

民生稳定,是既外在联系又内在统一的关系。

稳定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外在要求,更是内在需要。

翻开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国家出现动荡,倒霉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

因此百姓有“国泰民安”的期许并非偶然,他们就是需要一个太平的环境,过上安稳的日子。

战略机遇期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      李君如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保持稳定,对于一个想要抓住发展良机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机会大好,如果自己先乱了阵脚,到头来还是被排斥在发展序列之外。

因此,稳定是抓住机遇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

中国来说,过去错失机遇的教训十分深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把历史的镜头再往前延伸,尽管康乾盛世演绎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但放在当时世界的大格局中来看,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完成了文艺复兴,并引发了工业革命。

我们错过了这个机遇,因此也就没有产生强大的近代工业和由其支撑的国防系统。

我们应该得出一个重要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恰恰是因为错失机遇。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我们党抓住了这个难得机遇,及时调整政策方向,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把中国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正因为抓住了这次机遇,短短30多年间,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眼前的这些矛盾和困难而乱了自己的阵脚,更不能被外人的一些漂亮言辞乱了我们的思路,改变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正确道路。

找准步伐,中国继续向前      李君如指出,如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中国能不能继续向前?有的人希望中国前行,也有人不希望,想拖住中国的步伐、搞乱中国

作为一个经历过历史悲剧的民族,民众要理性,执政党更要时刻保持清醒。

成就面前不能骄傲自满,困难面前更不能丧失信心、悲观失望。

要积极而勇敢地接受挑战,警惕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推动中国前进的步伐。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但政治上仍然是专制集权。

我在一次国外演讲时曾作过回应:你们能想象,在一个人民没有自由的国度里,可以发展自主生产经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吗?事实上,中国一方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推进民主政治改革,正因为有持续的政治改革,才使得市场经济突飞猛进。

不面对问题是没出息的,被问题迷失方向是可悲的。

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步伐,直面挑战,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怀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努力把美好的希望转化为美好的现实。

不能就民生问题谈民生      李君如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就民生来谈民生,要放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谈民生

我国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现在消费方面拉动不足,是什么原因呢?这就取决于在整个GDP和收入分配中,国民收入不高,个人收入占的比也很低。

因此我们要增加国民的收入,要增加个人的收入,还有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保障。

李君如说,从养老到反腐,从调控房价到收入差距,就业、医改、教育等等,这些民生问题怎么解决呢?就靠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这么解决既能为下一轮竞争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又能够解决我们自身的新问题。

所以,现在大家意识到了,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对我们发展速度的冲击,还不如说是对我们发展方式的冲击。

李君如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就民生来谈民生,要放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谈民生

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比如教育、卫生改革我们都已经有方案出来了,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就业问题是很复杂的,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好。

有一些问题我们还要很好地思考一下,比如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究竟怎么改。

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温总理已经把整个经济工作的要点、重点、举措都谈到了,这就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来进一步解决好民生问题的思路。

要把民主监督融入参政议政中      邓小平曾对民主监督的重要性作了多次强调,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批评政府。

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李君如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民主制度的发展,人民政协制度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组织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作用,千万千万不要看低了。

李君如表指出,至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如何监督众多的社会阶层,如何监督我们的执政党,如何监督我们的政府,有很多形式,人民政协基本章程、条例都有要求。

严格地讲,我们做的是不够的。

今年在两会中,贾庆林主席有一个很好的思路,他在工作报告中既说了我们去年以来工作做的不够,就是民主监督做的不够,这是很实事求是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在报告中讲了,我们要把民主监督融入政策上的参政议政中。

这是很好的思路。

李君如表示,不要把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分家,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中就体现了民主监督。

像朱振忠委员就我们现在官场风气的发言,也可以说是一个建言,参政议政的建言,这个建言又体现了监督精神。

“不要孤立地讲怎么发挥民主监督,而是融入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

这样使我们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责任更高了,更好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李君如说。

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大有可为      李君如指出,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大有可为。

政治体制是整个制度的核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也必然日益尖锐地摆到面前。

他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政治体制改革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管实行哪一种民主制度或民主形式,都必须有利于人民权益的实现和富裕幸福,有利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安定有序,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和国家统一昌盛;同时,要研究和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李君如认为,在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形成真正有用的民主政治的体制和机制。

他说,人民政协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大有可为。

人民政协集中了各个政党、各个人民团体、各个民族、各个界别的精英。

他们的提案和报告,敢说真话,切中时弊,而且有真知灼见,对执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有很大帮助。

这种制度用好了,对人类是个很大的贡献。

李君如表示,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既要向别人学习,也不能妄自菲薄。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应继承前辈光荣传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政改不能盲目不能急   李君如认为,中国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国至今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搞了三十年了”。

我们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结合,而且事实上是先政治改革后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的标志,但实际上有经济改革吗?没有。

实际上有的是解放思想、政治民主

中国真正的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是民主政治打了头。

先有政治民主,才有经济改革,才有市场经济。

”   李君如称赞邓小平“是个战略家,同时也是个策略家”。

“邓小平先生把政治改革结合到经济改革中,如农村包产到户是经济改革,但包产到户过程中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

”   李君如认为,没有过分宣扬政治改革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高明之处。

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而且每一步推进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而不是像前苏联那样叫得很响,老百姓却没有任何实惠,结果国家都垮了。

”   李君如也承认,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现在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许多障碍,而这些障碍更多的是和政治体制相联系的,比如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相联系。

所以这次把政府行政体制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来,实际上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

这是两个改革的一个联结点。

”   同时,李君如也表示,中国的政改不能着急。

“经济改革不能急,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能急。

一切都是有条件有措施来推进的,不能盲目。

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试验,试验之后如果失败还可以重来,政治体制改革失败是不能重来的。

”      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幸福尊严可能适得其反      温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把握?   李君如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温总理提了这四个“更”,总体是从社会建设角度来谈政府的工作目标的:从社会秩序来讲,要更加公平、和谐;从个人来说,要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李君如表示,对温总理的“尊严观”,应从两个层面把握:   其一,这四个“更”的背后是一种理念、精神,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温总理把我们这些几年强调的尊重和保障人权从社会建设层面和个人的层面上展开来讲,这引起了“两会”上委员、代表们强烈的反响。

其二,“更”就是相对而言的,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因为人类文明告诉我们,公平正义是我们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阶段性的公平和幸福,不可能把一个将来的无限的东西放在今天来实现。

所以,温家宝的尊严观,“反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

但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往前进步一点。

因为公平也好,正义也好,幸福也好,尊严也好,总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状况,而与之相适应的。

如果超越了这个阶段,可能就要适得其反”,李君如说。

李君如总结道,对这四个“更”要做两个层面的辩证解读,一是精神实质是什么,二是在相对意义上,我们比现在能够提出一个更让人们得到鼓舞的新目标。

但是不能期待过高。

借慈善为名来搞投机很可怕      李君如认为,中国慈善事业是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崇高事业。

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投机性行为,存在借慈善为名来投机的情况,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他还认为,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是确实规范不够,将来会出问题。

李君如指出,中国慈善事业是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于一体的崇高事业。

它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是物质文明建设必然的结果,它要有一定的法制保障,所以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它又是一个道德弘扬的事业。

所以在中国社会事业中各个方面汇集起来都会到慈善这个焦点上来,对于弘扬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做好这项事业确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

李君如认为目前慈善事业面临四方面的挑战:   第一,经过改革发展以后,有一批人先富起来的群体,他们的责任心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第二,从全社会来讲有没有一种同情心,这是对慈善事业发展又一个挑战和考验。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投机性,借慈善为名来投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三,慈善不能成为养懒汉的事业,人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条件,同时社会给予的帮助是改善自身状况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甚至是依赖的条件;   第四,就中国当前来讲,慈善事业发展有一个制度和法律的保障问题,是一个规范的问题,目前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是确实规范不够,将来会出问题。

很多想做慈善事业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规范,做着做着不知道怎么就进入陷阱了,不是他本身的问题,这是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