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便秘治验浅析

【摘要】习惯性便秘,证属痰湿内阻,治宜燥湿化痰,方用平胃散加减;证属中气不足,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证属阴津亏虚,治宜滋阴养液,方用增液汤加减;证属气血两虚,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且均佐用宣降肺气之品。

【关键词】习惯性便秘;辨证;治疗      习惯性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便质干,排出艰难;或便质不干,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

常见于中老年人,且经久难治,殊为棘手,作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病症,不但使人感到不适,甚至给患者造成痛苦。

对于本病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探究本源,采用不同方药进行治疗,决不能简单用泻下一法,一通了事。

本病虽然致病原因不同,但总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六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肠腑以通为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功能是否正常,与肺脏宣降功能有密切关系。

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肺气壅滞,气机升降失常,则大肠传导迟缓;肺为上水之源,脾运化水液作用,有赖于肺气宣降功能协调,肺失宣降,水液不行,则肠道干枯或湿滞肠道可致大便难行。

对于本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宣降肺气之品,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介绍如下。

1 痰湿内阻   刘某,女,50岁。

服用减肥药3年半余,停药后便秘,曾用中药增液汤、麻仁润肠丸治疗,效采不佳。

大便3~4日1次(服芦荟胶囊维持),大便不干,但排出困难,黏滞不爽,艰涩不畅,有便不净感,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肢体沉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证属痰湿阻肠,大肠传导失常。

治宜燥湿化痰,宣畅气机。

平胃散加减治疗。

处方:苍术12g,厚朴10g,姜半夏12g,陈皮10g,苏子9g,莱菔子12g,白芥子9g,槟榔10g,枳壳10g,紫菀10g,桔梗10g,生姜3片。

5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停服芦荟胶囊,多运动,每天定时入厕。

服药5剂,大便即解,较前顺利,脘腹胀满等症减轻。

继续服用原方10剂。

大便1日1次。

后偶有复发,投平胃散加减即效。

按:本例患者杂药乱服,且时间又久,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糟粕、痰湿并趋大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致便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湿淫所胜,大便难”。

故用平胃散去炙甘草、大枣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燥湿化痰,降气行滞,之所以不用炙甘草、大枣因质腻不利祛除痰湿;槟榔下气导滞通便,《济生方》中一味槟榔散,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枳壳利气通塞,《本草纲目》云:“枳壳利肠胃,……荡涤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紫菀、桔梗调理肺气大肠传导及推动。

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调畅气机之功,药证相符故能愈病。

2 中气不足   王某,男,65岁。

便秘已6年余,带自服果导、三黄片、麻仁丸等,虽可奏效一时,但终不能治愈。

近6个月加重,虽多法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来诊。

大便4~5日、1行,时干时不干,虽有便意入厕努争无力,大便排出困难,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不久又有便意,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神疲懒言,体倦无力,少腹部有坠胀感,舌淡嫩,苔白,脉虚弱无力。

此属中气不足,大肠传导无力。

法当补中益气,调理气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5g,当归3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炙甘草6g,枳实10g,枇杷叶10g,杏仁10g,薤白9g。

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5剂后,大便较为畅通,汗出气短诸症亦减,上方去薤白,10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后随防未发生便秘

按:本例属中气不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灵枢•口问篇》),中气为脾胃所主,“胃者,肠府也。

”虚则腑气不行,传导无力而致便秘

故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以治本,且重用当归之辛甘苦而温,辛散苦降,甘润温通,有血中气药之称,补血而润肠;枳实治气虚便秘今贤常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能“兴奋胃肠功能,枳实煎剂使胃肠蠕动增加而有节律”;枇杷叶、杏仁调理肺气大肠传导;薤白归肺、胃、大肠经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功效,“最能通胸中之阳与散大肠之结”(本草思辨录),“通肺与大肠气痹也”(《伤寒杂病论会通》)。

诸药合用可使中气得充,气机升降有常,配伍有法有方,故取效颇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