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新闻人――浦熙修 恽逸群】 浦熙修

浦熙修(1910―1970),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女师大中国文学系。

1937年春进入南京《新民报》工作,成为《新民报》的第一个女记者,从此开始了她的记者生涯。

1938年《新民报》迁重庆后,浦熙修任采访部主任,受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她利用民间报纸从业者身份,采写了大量的新闻和通讯,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

浦熙修最出色的报道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和1946年的旧政治协商会议。

1946—1948年浦熙修任南京《新民报》日、晚刊采访主任

解放后进入上海《文汇报》工作,1956年5月被任命为《文汇报》副总编辑兼驻京办事处主任

1957年夏天,被打成大右派。

1959年第一批摘帽,但被永远逐出新闻界。

1965年患直肠癌,1970年4月23日浦熙修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80年5月获得平反,恢复名誉。

主要作品包括《洋狗坐飞机》、《孔大小姐飞美结婚》、《女公务员为米请愿,孔副院长予以拒绝》、《朝鲜纪行》、《新疆纪行》等。

逸群(1905—1978),江苏武进县人,原名钥勋,字长安。

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8月,担任上海新声通讯社记者,开始新闻工作。

次年8月,在《大美晚报》参与编辑记者座谈》周刊。

1935年9月,上海立报》创刊,先后任编辑主笔等。

1936年6月,应邹韬奋之邀赴香港任《生活日报》及《生活日报周刊》编辑

同年9月返沪后,继续担任《立报主笔

1937年11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任秘书主任

上海沦陷成为“孤岛”后,先后担任《译报》、《导报》的总编辑主笔,负责这两报和《华美晨报》、《大美晚报晨刊》的全部评论和《循环报》的部分社论,一人同时为5家报纸撰写评论。

他撰写的评论,受到国内外重视,赢得舆论界“慧星”的声誉。

1944年10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备受酷刑,到抗战胜利前夕获释。

1945年11月,进入苏北解放区,在苏北、山东历任《新华日报》、《大众日报》、《新民主报》等新闻机构领导工作。

解放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主任等职。

1955年5月10日,因潘汉年案被捕,判处徒刑11年,蒙冤20余年。

1980年4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2年11月恢复党籍。

1984年5月,有关部门召开了追悼大会。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