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镇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区“1236”扶贫攻坚行动战略部署,按照“减贫任务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措施办法精准脱贫时限精准”的要求,以“一站一队一能人、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扶贫方式,以基础条件、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素质提升为主要任务,立足镇情,制定措施,靠实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措施,确保全镇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实施。

在“一站一队一干部”方面,一是镇上成立扶贫开发工作站,由分管副镇长兼任站长,选调懂业务、懂财务的专干2名。扶贫工作站具体负责全镇扶贫工作的统筹安排、协调配合、整体推进。二是全镇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成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由包片领导或双联单位领导担任,成员为联村联户干部、到村任职干部及包村干部。三是按照“一户一干部”的要求,对每一户扶贫户对接一名镇干部全镇共有153名双联干部(其中镇干部90名,省、区干部63名)对接帮扶原有672户,3449人一般扶贫户及今年新增五保、低保183户266人(其中五保户90户,99人,全家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93户,167人)。

在“一村一业一单位”方面,对所有行政村,一是合理确定扶持产业。对**、**等山区10村,充分利用农户养殖基础好,畜草面积大、养殖热情高的特点发展畜草产业。同时,针对全镇土地面积大,农户热情高的特点,同步发展全膜黑膜马铃薯种植和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对沿川的**、**等4个村大力发展双垄沟播玉米产业和设施蔬菜种植。对有二阴山区的**、**等村,扶持发展黑膜马铃薯种植;对**村结合当地务工能人多,带动大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二是对接帮扶单位和责任人。**、**、**、**、**、**6个重点贫困村分别由区水务局、区商务局、区统计局、区妇联、去农调队重点帮扶,成立帮扶工作队,有双联单位领导和镇包片领导任队长。三是打捆实施各类项目资金。2014年整合到村项目资金资金达到1297.852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2万元。落实70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畜牧养殖暖棚建设等大型扶贫攻坚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自来水方面,计划完成入户3223户,完成3147户还剩76户,自来水入户率为97.6%;在动力电方面,投资45.88万元的2014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成,涉及**村5个社197户;在镇村路(水泥路)、村社路(砂路)建设方面,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共计1431.3万元,硬化镇村道路22.4公里,砂化村社道路27.26公里。在危旧房建设方面,争取危旧房改造项目226户,中央和省市区配套资金达366.6万元。同时,抢抓“双联”惠农贷款的有利机遇,结合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互助资金借款,打捆实施各项惠农贴息贷款,共发放1076户5115.86万元,用于畜草、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旱作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建设。

在“一户一策一能人”方面,依托畜草、蔬菜、劳务等培训中心,借助扶贫、财政培训项目,以畜牧养殖、黑膜马铃薯、双垄沟播玉米、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共计发放培训教材1万余册,为每户扶贫户力争培育一名致富能人,带动整户脱贫。对全镇扶贫户方面,做到了六个到户。一是做到对象识别到户。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度及“八步走”程序,经入户调查、公示评议、入户复核、录入上报等程序,确定扶贫对象,确保对象识别精准。同时,建立了“乡有册、村有薄、户有档、人有卡”的贫困人口数据库。二是做到计划制定到户。按照“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要求,对全镇672户贫困户及183户五保、低保户全面入户调查,重点对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深入分析,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并建立信息档案。对**、**、**、**、**、**等6个重点村扶贫户凡需求养殖、贴息、危房改造项目做到全覆盖。三是做到项目落实到户。通过与区直有关部门衔接、与双联单位争取、镇上统筹安排,集中整合整村推进、一事一议、危房改造、贷款贴息、农资补贴等项目,2014年整合到户项目资金达到675.8849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1.4万元。实施危房改造226户,其中扶贫户98户(包括历年享受),养殖项目394户(圈舍改建、投放良种羊等),种植项目1522户(投放地膜、调运良种等),培训项目39户(两后生、雨露计划),贷款贴息75户,能源项目960户(节柴炉、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等)。四是做到责任靠实到户。对接帮扶672户扶贫户的90名双联干部切实做到了上门指导、跟踪服务,不脱贫不脱钩。依托畜草、蔬菜等培训中心,借助扶贫、财政培训项目,以畜牧养殖、黑膜马铃薯、双垄沟播玉米、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为每户扶贫户力争培育一名致富能人,带动整户脱贫。五是做到考核验收到户。镇上将对扶贫扶贫成效考核做到全覆盖,并申请区扶贫办,区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收入办法,逐户调查、逐户考核、逐户通过。六是做监测管理到户。对贫困户收入增长以及脱贫目标实现、返贫等情况进行监测管理,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