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黄疸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 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 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 辨证论治 清热祛湿 理气 活血化瘀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 黄疸从化湿论治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 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

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人体感受易阻滞气机,致气机不畅。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入血分,迫血妄行,若湿与热相合,胶固难解,湿得热益深,而热得湿愈炽,熏蒸肝胆,侵入血分致血脉瘀阻,血液运行失于常道,胆汁横溢犯于肌肤,而发黄疸

黄疸之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清利湿热, 而清利湿热又必须通利大小便,使邪有出路,才能迅速退黄,仲景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即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说明通利大小便在治疗黄疸中的重要性。

湿热黄疸证的治疗临床须辨清湿与热孰轻孰重。

采用或清热利湿泻下,药用茵陈、大黄、金钱草、黄芩、黄连、田基黄、蒲公英、虎杖、夏枯草、山栀;或健脾利湿退黄,药用生薏苡仁、扁豆、苍术、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等;或利水化湿,药用泽泻、大腹皮、猪苓、楮实子、车前子、白茅根、葶苈子等利尿化湿之品,由于黄疸病变性质并不是单一的,所以临证治疗时要注重根据湿与热之偏重不同,清热利湿泻下,健脾利湿,利尿化湿往往综合运用,药随证变以达退黄之功。

湿热黄疸的发生以湿热为因,肝脾失调为本,因而在治疗时,初期用大剂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佐以活血化瘀,而当黄疸消退后,则宜顾及脾胃或肝肾,同时要结合活血化瘀之品,才能促进疾病痊愈,巩固疗效。

2 黄疸从理气论治 临床上,任何肝病都存在气机郁滞这一因素,黄疸也不例外,黄疸属于肝胆疾病,病邪侵犯肝脏,肝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机升降出入。

肝气郁结,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发生黄疸

气机郁结导致黄疸的机制为:(1)玄腑与脏腑之气相通,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湿邪阻遏,热毒不能外泄,可以出现黄疸

(2) “膀胱者,州都之宫,津液藏矣,气化则能出也”,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贮留。

(3)胆汁的排泄,必经由胆道排入肠道,若气机阻滞,肠失传化,胆汁不能进入肠道,即可发为黄疸

行气解郁也是治疗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

行气法有多种,疏肝解郁、宣肺利水、通下腑实等,凡能使气机疏通、血液畅达的治法,都可以称为行气

湿热之邪首先侵犯脾胃,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不调,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所以临床常在祛湿退黄的基础上兼以行气,主要药物有延胡索、枳壳、柴胡、郁金、佛手等。

腑气不通是导致黄疸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腑泻下也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有医家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机制进行分析[1],认为下法能减轻肠内压和胆总管内压,利于胆汁排泄入肠。

通腑主要是攻下腑实,使大便通畅,胆汁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吴又可曾说:“退黄以大黄为专攻”。

常用药物为大黄、虎杖等。

大黄性味苦寒,具泻毒祛邪、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清肝散结、顺气利胆之功, 可使瘀热湿浊之毒从大便而泻,中焦瘀阻得解,脾胃升降功能得生,肝脏疏泄功能自调,胆汁自归常道,黄疸自退。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