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十亿古币 亚洲钱王陷困境:3d钱王点评

古城西安,和平路上,阳光下的“金泉钱币”招牌依然耀眼,但是进入大楼才感到了巨大的反差,电梯已经无法直达。

三楼是金泉钱币西安博物馆,楼门紧闭,四楼是办公区,紧闭的楼门甚至透出一种阴森的感觉。

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亚洲最大钱币公司――西安金泉钱币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泉钱币)的总部。

这个曾经把历史遗存的、锈迹斑斑的古钱币,还原成为“金子”本色,用一个个在人们眼中司空见惯几乎忽略不计的小玩艺,欲建造巨大文化产业大厦的“金泉钱币”,到底怎么了……      辉煌之昔 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      金泉钱币,是一家主营中国历代古钱币、金银纪念币、世界货币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民营公司,于1998年8月成立,仅数年时间,公司的总资产由1998年的1.095亿元发展到鼎盛时期的12亿元。

这样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金泉钱币创下的之最也令人惊叹:金泉钱币曾是亚洲最大的钱币公司;“金泉钱币”成为中国有史以来钱币行业第―个注册商标;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钱币博物馆,它还被接收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这在中国民营博物馆也是第一家……   金泉钱币常年在全国各地收购古钱币,上迄先秦,下至民国,有相关人士估计,其总量超过10亿枚,占据了国内古钱币市场总流通量的70%:除去价值不菲的珍品,就普通古币而言,据上海国际拍卖公司的资深顾问孙仲汇的判断,“80%到90%的古钱币每枚平均价值l元人民币?”如此算来,金泉钱币总资产至少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   而从1998年开始,金泉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地建起免费开放的古钱币博物馆,其中厦门的博物馆就建在风景秀丽的鼓浪屿;上海的博物馆则是设在多伦路上汤恩伯的旧公馆中,各地博物馆昔日游客如潮……   金泉钱币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海内外豪商巨贾风云际会之时,金泉钱币被指定为纪念品;2000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出访,所携礼品中就有金泉公司开发的精品书册《钱币与书法》?   甚至,1998年前后金泉钱币发行股票之时也是异常火爆。

据一位当初参加发行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很多人在西安证券(现在的华鑫证券购买金泉钱币的股票,排队购买的人很多,不少投资者公开买不到,只好私下通过关系购买,      发迹之秘 “钱王”钻了古钱币的生意眼      提到金泉钱币,不能不提到其董事长王刚,这个被《中国证券报》称为“钱王”的人:1990年,在西安市煤气公司工作了5年的王刚南下广东,利用煤气公司的优势给煤气灶做代理销售,后来又涉及贴牌生意,为别人加工产品—几年积累,他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996年,在西安市政府开办的西安文化艺术节开幕前夕,几位钱币收藏家举力、了―个古钱币精品展览,结果,用古钱币制作的几千本纪念册销售一空,   精明的王刚一下子看到了小小古钱币后面隐藏的商机:“中国有几千年制造和使用货币的历史,资源丰富,如果对古钱币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形成一条涉足教育、出版、旅游、博览的产业链。

”于 是王刚邀请全国200多位钱币收藏家到西安聚会。

会上放出活来,他将敞开收购各种古钱币,“不管什么钱币都可以尽管拿来,24小时收购,有多少收多少、”消息传出,全国各地的古钱币潮水般涌向西安

短短两年内,王刚耗资1亿元,从民间共收集了大约10亿枚钱币

1998年,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他创办的金泉钱币博物馆“古钱币收藏之最”的证书、王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钱王”。

成为“钱王”的王刚注册成立金泉公司,又花大力气对这些锈迹斑斑的古钱进行整理。

梳理出每个古钱币背后的故事后,对其进行分拣,清洁,或镶嵌镜框中,或封存在书册里,或一枚枚串结起来,编制成各种工艺品。

由于集历史文化内涵和钱币实物真品于一身,使得原来成本只有几角钱的古钱币,身价顿时暴涨。

比如,金泉推出的号称能护财镇宅的特色产品“青蚨剑”,选取宋、清等时期的古钱真品编制而成,分大、中、小三款,分别由250、180、15u余枚古钱编制而成,末代剑价格相应为998元/小剑,1860元/中剑,2600元/大剑。

而用来编织“青蚨剑”的古币品相通常都不好,单枚价值很低,总共成本仅200元左右。

致盛之道 文化与商业巧妙对接      金泉钱币曾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厦门等地修建免费开放的钱币博物馆,在这里,历朝历代的古钱币讲述着我们并不熟悉的钱币历史和故事,每一枚钱币不再只是货币交换的等价物,而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就看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秦半两上李斯工整秀丽的小篆,诉说着强悍的秦国“书同文”的理想;“新莽货泉”上王莽“悬针垂露”的优稚书法,映照着他四次币制改革的失败;重文崇儒的宋太宗首开“御书钱”先河,从此大宋朝代代帝王在小小钱币上施展才艺个性,留下了不少佳话。

博物馆既是金泉钱币钱币展览的场所,更是产品营销地,博物馆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先是潜移默化地凸现了“金泉钱币”的文化品牌,而后让观众在倾心、痴迷后自然地产生成购买冲动,最后在观众意犹未尽的目光中拓展了市场—文化的高雅、商业的世俗,在博物馆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而凭着文化切入点与商业卖点的巧妙对接,金泉钱币取得较大成功,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在参观金泉钱币博物馆后感慨:把一种商品通过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升值,又有实用价值,这就是文化产业

困顿之象 楼封人散只剩一个地摊      如此辉煌,似乎让人无法想象到其今日的困顿局面:   日前,记者来到和平路18号,金泉钱币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部。

大厦门口偌大的“金泉钱币”的字样,仍然异常醒目,显示出金泉昔日不同凡响的显赫气度,其门楣下挂的牌子,渚如某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校外基地、涉外旅游定点单位等,更是显露其曾经辉煌。

从楼层分布图来看,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在大厦的三层,四层是公司办公区—记者发现,尽管电梯间仍然张贴着金泉钱币的宣传资料,但是电梯三层、四层的按键已经没有反应了。

绕道二楼上楼梯,想不到三楼的楼层大门已经紧闭,四楼也同样,   大厦一楼有一家KTV,据其前台工作人员说,金泉钱币在今年的四五月份已经搬走了。

记者来到二楼一处展台,展台摆放着金泉的部分产品,有“青蚨剑”等。

但被告知,这只是代人销售,金泉钱币的业务都停了。

而经记者查实,金泉钱币的厦门博物馆已于2003年12月关闭;上海“汤公馆”也在2004年12月拍卖,以房抵债了;此外,北京的博物馆也关闭了,天津分公司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而一系列的收缩之后,在2005年3月,西安博物馆终于也关闭了!   几经周折,记者在大厦后侧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的一座简陋二层楼上,找到了金泉钱币的办公室主任赵同刚。

如果金泉大厦可以代表金泉钱币鼎盛的过去,现在这座简陋的小楼,似乎更加对应公司困顿的现实。

赵同刚并不避讳金泉钱币的现状,实际上金泉钱币鼎盛时期曾有员工500余人,而今只剩下十几个人,办公地址也仅剩下他所在这座房子,   自2004年底,金泉钱币被银行追债,目前金泉大厦的三层被法院查封了,四、五、六层停止使用,公司的所有业务都已经停顿了,所有外地博物馆、分公司都已收缩—公司留下的十几个人,主要就是和法院、银行、工商等联系:目前的状况,金泉钱币也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   现在,金泉钱币的销售,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记者在金泉钱币二楼看到的小摊位:而金泉曾拥有的10亿枚钱币,近年来随着销售和收购,有进有出,暂时不能确定其现在的数目、而这数目不详的古钱币同样被查封,据说在某大厦的地下室。

衰落之因 因古钱而盛因现钱而伤      看上去资源的垄断,营销方式的特立独行,对于一个从事文化产业公司,这些似乎都说明金泉钱币因钱而盛,但是金泉钱币又因何而衰?   记者直接就市场人士的传言问道:“金泉公司替一家公司担保,那家公司不守信用,卷了钱,跑了:银行要求司法介入,由法院清产?”赵同刚并没有表示反对:“可以这么说,资金链断了!”   谈到公司成立时募集的资金,赵同刚表示公司成立时,法人股占了近70%左右,大股东又占了百分之十儿,普通投资者所募集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大约2000余万:   此外,金泉钱币这几年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设有30多个征集点,大量收购钱币,这是―个需要资金大量投入和资金陕速积淀的过程、赵同刚还分析,金泉钱币的摊子铺得太大,对外免费开放的四家博物馆,虽然为金泉钱币赢得了名声,但这些物业的管理开支相当大,单以西安的这家来说,一年开支即达上百万元。

金泉钱币虽然坐拥10亿枚古币,但是这只是“死钱”,除了做成产品销售,回笼资金外,不能为公司带来任何的现金流入。

对此,赵同刚也笑称,金泉钱币现在是坐在金山上“受穷”,这10亿枚古币无疑仍是巨大财富,但是就目前而言,古钱币无法作为质押品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现金流的枯竭,加之平日的庞大物业费用及其他开支,其结果则肯定是致命的,而且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10亿枚古币难以评估,从而造成公司财务,尤其是现金流捉襟见肘。

这也就造成―道金泉“奇观”:坐在10亿枚古钱上,“钱王”却为现实中的现钱发愁。

谈到金泉钱币陷入困顿的原因时,赵同刚还提到了这样一个客观原因,新《文物法》的出台,对公司影响也很大,因为新《文物法》对文物的出口限制更加严格,使公司的出口业务受到一定影响,而出口原本占到公司总体业务量的40%—50%:   他说的新《文物法》,指的是2002年10月对于《文物法》的修订和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文物法实施条例》—陕西 省文物局鉴定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古钱币是国家特别允许交易的,350个品种的钱币允许出境;不在此当中的,都不能出口—现在,总的趋势是,古钱币国内交易越来越松,境外交易则越来越严,这无疑使金泉受到很大束缚。

深层之思 文化产业如何防“休克”      金泉钱币,利用陕西丰厚的古钱币资源,做起了现代的文化产业

在陕西省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金泉模式无论成败,其标本意义都颇值得关注。

金泉钱币能否走出困境,我们仍要拭目以待,但是透过金泉的由盛到衰,我们所更关注的是,以承传中国历史文化为依托的古钱币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西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能否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晓明的一段活似可借鉴,他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始于文化意义的创造和文化内容的开发,完成于消费者对文化意义的消费,这是与物质产品的开发与最终消费的过程完全不同的,   他特别指出,在文化产品的发展当中,专家往往热衷于研究艺术特色,很少有人去研究指导它的实用性和购买对象,最终结果是“自己觉得好,就是销不掉”?金泉钱币似乎就不幸遭遇了上述的情形。

赵同刚则向记者介绍,金泉的产品设计之初就是政务、商务类礼品,并不是针对普通市民的。

这一点从不少持有金泉钱币股票的股民身上也可明显地看出来:一年前风闻金泉出事了,不少股民到金泉钱币询问情况,当时金泉钱币曾表示,以公司的产品来替换股民手中的股票,但是当记者和股民联系时,却发现没有多少人愿意换。

“我拿几千块钱买的股票,现在换成钱币做的宝剑什么的,又没有用处。

”很明显,普通的市民更关注的,是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它的实用性。

10亿枚古币,却救不了”亚洲钱王”。

为何?从金泉的教训来看,保持企业的现金流对于任何企业,包括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任何时候部是至关重要的,现金流一旦枯竭,企业也就难以维持,以致休克甚至死亡。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卢山冰认为,从西安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的发展方式要看企业的市场定位。

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走高端路线,获取高端利润,但是西安的经济情况可能很难支持其市场份额,这就需要到外地扩大市场范围。

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机构这股“活水”。

“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多元化不妨也是一种选择。

”卢山冰最后提醒:中国民营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差,还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责编:陌 楚)。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