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生态缺陷与改善对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也进行了多次变革。

然而,这些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外流、金融机构亏损、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尚未满足、金融政策扭曲等问题比较严重,并且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更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本文从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缺陷的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解决农村金融生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村 金融生态 生态系统 金融监管      金融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法规等)为了更好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金融要素之间密切关联、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彼此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利率和汇率的调整、风险的度量和化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风险与受益的转换等行为,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农村金融生态的特点      (一)动态性   农村金融生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和自然生态一样,也在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逐步完善。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提供物质资源作为其前进的动力。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又会对农村金融提出各种需求,促使农村金融不断进行创新,促进农村金融逐步提高服务质量。

从另一个视角看,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又具有反作用,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金融服务的逐步深入,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更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促使农村金融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差异性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另一方面对农村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金融要素发育水平也存在着差别,此外,目前的分权体制下,地方行为存在着差异,其中囊括考核指标的差异。

这种状况会引起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的差异又会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状况的差别。

因此,在客观上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性。

(三)边缘性和脆弱性   农村金融生态和城市金融生态都是金融生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金融生态相比,农村金融生态具有边缘性和脆弱性。

一方面,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但其中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体制内金融资源供给渠道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外流。

实行金融改革后,正规银行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大量撤离,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

农信社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分散性、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有限。

邮政储蓄成为了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的“抽水机”。

农村金融生态缺陷表征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和县域金融萎缩等现象,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出现了缺陷

缺陷金融生态系统的具体表现为: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金融主体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弱、系统生产能力下降等。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多样性和数量减少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有正规、准正规和非正规金融

正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合作基金会、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准正规金融指一小部分当铺等,非正规金融指高利贷、各种会合、私人钱庄等。

就业务上说,我国农村金融主要业务是农业信贷,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业务尚未开展,然而在农村即便开展农业信贷的金融主体也在不断减少。

正规金融撤离的真空下,非正规金融虽得到迅猛发展,但游离于正规金融体制之外,无法获取正规金融制度所提供的服务,因而融资能力有限、风险较大。

这样,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