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体教学模式对排舞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毕业论文网   摘 要 小群体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组群合作、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

将小群体教学模式融入排舞教学通过实验测试,对比数据,得出该教学模式是否适应排舞教学,以及分析该模式与排舞课融合的优势与不足,以寻求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期待能对广大体育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群体教学模式 排舞 实验研究   一、前言   排舞――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健身运动,一种生活时尚,正越来越受现代都市男女老少的青睐。

随着排舞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排舞课。

群体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组群合作、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小群体教学模式学生(自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学生之间,同组学生学生之间,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间通过运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排舞动作自身具有“动作组合短,重复性强,简单易学”的特点,其基本思想是试图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的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六个自然班(合计240人)为研究对象,另选2个自然班(合计60人)作为对照组,同步开展教学

通过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是大学生体育协会颁布的排舞规定动作《心跳咚咚》、《激情探戈》和《我的初恋》三套动作,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实验的实施过程:   (1)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引导,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力

(2)通过课上练习和比赛,按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分组,并给每一组都配备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确保“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3)对各组人员进行适当的调节,开始排舞套路组合的单元教学,每节课都安排模拟教学比赛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小组间的竞争力(实验时间18周)。

(4)对各个小组进行期末考核评定,并对所有试验组同学进行效果问卷调查。

2.调查法   (1)访谈法   征求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意见,确保该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通过学生进行口头访谈、集体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掌握,为结论的得出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主要针对该学习模式实施后学生学习效果、心理感受等方面展开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数据和效果图,为实验效果的评价和论证提供依据。

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上表现、技术动作的进步程度等来客观的评价实验实施的效果。

4.统计分析法   通过用统计软件对所得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逻辑推理,对比分析,为结论的得出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群体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实验数据显示,68%的学生认为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因为,通过组群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并学好排舞技术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女学生学习动作的“萎缩感”(很多女生害怕自己做动作难看而遭其他同学笑话,从而不敢做练习),练习次数越多,动作越熟练、协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但增加了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也增强了动作的美感,从而使每个人的学习能力相对于自身来说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小群体教学模式学生技能掌握方面的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小群体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技能的掌握速度有所提高,但是对技能掌握的准确程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末考试成绩技评分的比较(见图1)发现,实验班的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班,但是实验班的优秀率却低于对照班,究其原因,在单元的前半期,一般是以教师指导性较强的小组学习为主,在单元的后半期,一般则以学生主体性较强的小组学习形式为主,此时教师主要起指导和参谋的作用;单元的前半期以学习活动为主,单元的后半期则以练习和交流活动为主,导致上述结果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教师在对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和监控力度缺乏,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正确动作的理解和及时纠正,造成整个群体学习动作效果较好,但是总体掌握动作质量不高。

(三)小群体教学模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排舞组合本身的特点是动作组合较少,重复性强,每个动作单元结构设计比较完整,使学生掌握起来更加轻松自如,这一特点促使每个学习群体练习效果明显,掌握动作较快,而小群体教学模式更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通过成员间互相协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了受试者在学习排舞时的信心和自我满足感的实现,也增强了学生的互相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意识,并在团结协作过程中,逐步提高了练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排舞本身动作组合少,重复性强的特点,使其更适合小群体教学模式

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缓解练习者的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有助于消除练习者对体育课的“畏难情绪”,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同时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不足之处是对于原本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效果不明显,教师在运用此教法时应注意对“尖子生”的进一步严格要求,宏观调控课堂气氛,随时弥补教法不足,结合因材施教,全方位提高排舞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春霞.小群体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30):89—93.   [2] 孙林.排舞运动的发展及其文化品性[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06).   [3] 李春璐.高校排舞课程开展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12(24).   [4] 董亚会.健美操专选课中的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3(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