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门偶拾]偶拾

讲到读书,有人说开卷有益,有人说尽信不如无书

两种说法各不相同,也各有其偏颇的一面。

其实照我看来,这两句话倒是有机地联系,不可偏废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话何尝不对,因为有些书说真话不多,说假话不少,你倘然完全相信了他,势必上当无疑。

五七年那一阵子,有些人就是太相信书上的话,对照古本,言必有据,结果挣来一顶帽子,几乎不得翻身。

有的人要烧书,有的人要摔笔,虽不属于“吃一堑,长一智”之列,其心是可原的。

不过,如果你读了书真正动动脑筋,把说的和做的对照一下,也许能悟出一点道理,看清人世间的魍魉,不也就是开卷有益吗?照现在的话说,这益,不仅有正面的教育,也有反面的教训。

宋朝有位太宗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据说他的位置是哥哥让给他的,然而从他一做皇帝,嫂嫂那样诚惶诚恐的样子看,谁敢说烛影摇红,不是千古疑案。

不过做了皇帝,总是“今上圣明”,毋庸置疑。

宋人江少虞编的《宋朝事实类苑》中,有一段引这位太宗皇帝的“圣训”说:“朕即位以来,十三年矣。

朕持俭素,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真实之言,固无虚饰。

”看看这几句话,不是非常非常“圣明”的吗?可是有另一本沈德符的《野获篇》中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我也看见过这张画,说得粗俗一点其实是这位太宗皇帝强奸小周后之图。

这个“内却声色之娱”的皇帝,原来是这么一票货色。

倘然只看前一段,那末尽信不如无书;但倘若把两段都看了,你就懂得在“圣明”的背后又是怎么一回事,不是开卷有益了吗?   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他杀戮功臣,是人所共知的,什么胡惟庸案、汪广洋案、蓝玉案,牵涉者几十万人,说实话,要不是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我是不会相信这段历史的。

偶翻《明实录》,却发现此君议论汉高唐宗的优劣时说:“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怨丰之叛而不封雍齿,不肯以丰为汤沐邑,则度量亦未宏矣。

太宗虽规摹不及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各为己用,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此则太宗为优也。

”你看,他做的和讲的,不是南其辕而北其辙吗?   倘在现代,把做的和说的割裂开来,那倒更是家常便饭了,而且很有点青出于蓝,比古人更加高明了,假话连篇,面不改色。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朋友写的回忆,说他一生“毋负于国,毋亏于人”。

其实据我知道,此君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曾向日本人献过两架飞机,让日本人用飞机向中国人民头上投炸弹。

毋负于国,是那一个“国”呢?如果你不懂一点历史,仅仅看他的文章,也非上当不可。

从这里得到的印证,我以为从正面、反面两方面去读,那末“开卷”是应当“有益”的。

现在一讲读书,有的朋友总想开出一张书单,告诉人什么可读,什么不可以读,好象非要给人规定一条道路,让后来者按着自己的节拍去跳舞,才比较放心。

其实学问之道,不仅贵以专,还要贵以博,你不积累更多的知识,不懂得更多的道理,你是弄不清楚书上所讲的真正内容的。

我们中国历来有一条规定,叫做“为君父讳”,皇帝和老子做的坏事,不能直书,只可用婉辞。

所谓《熙陵幸小周后图》,就是这样的货色。

老百姓一切触犯禁令之事,到了“君父”身上,却变成风流佳话了。

所以,明明是死亡,书上却要写成“仙去”,明明是被放逐或做俘虏,书上却要写成“巡狩”。

那位宋太宗的子孙徽钦二帝,是被金人俘虏去的,坐井观天,穷愁潦倒。

正如徽宗自己所填的《燕山亭》词中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凄凉极点。

但是写史的人却说“徽钦北狩”。

倘用现在的直译,那就是他们到北方打猎去了。

你如果相信了这样的史笔,怎么能弄清楚中国的历史呢?幸而几千年来,“舆论一律”这条道路始终行不通,李斯先生的“以吏为师”,董仲舒先生的“罢黜百家”,都不过是主观的愿望,而许多在野的作品却往往写了一点真实。

比方那幅《熙陵幸小周后图》上,元朝有一个姓冯的学士就题过一首诗说:“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吹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虽然他讲的是因果报应,但却道出了宋太宗丑行的真实。

所以,我倒不主张非开一张书目,那些可读,那些不可读,因为任何一本书,如果你用一点心去看,都可以找到点什么的。

有些朋友把社会上偶然出现的事物,归之于某些书本的引诱,如有人去峨嵋山求仙,有人去少林家学武等等,其实这不是读书太多,恰巧是读书太少的结果。

读《红楼梦》便以为自己是宝哥哥或林妹妹,读《水浒传》便想学武松和鲁智深,不能说绝无此事,但毕竟是少之又少的个别现象,不能怪书本的。

薄伽丘的《十日谈》,其实是鞭挞宗教的作品,而有的人却把它当作“淫书”,也正如《金瓶梅》被人歪曲一样,抽掉了现实意义,追求不健康的部分了。

但是总起来说,今天社会上许多做坏事的坏人中,归根结蒂,还是不读书或少读书的人占多数吧。

把有些由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发生的现象,归咎于书本,无论如何不太公平。

尽信书,不如无书

而要懂得这个不如无书的理由,找到不如无书的根据,却还是要靠读书,读各种书。

宋人讲的“格物致知”,不格物是不能致知的,其实读书也是一种格物。

一个人不打防疫针,是很少免疫力的,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开卷有益的益,也在这里。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