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识三个字的亿万富翁

发现老干妈商机 下载论文网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仅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私营大企业!这,既不是耸人听闻的假新闻,也不是20世纪前的传奇故事,而是当今令人难以想象的真实童话!   创造这个新童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说出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陶华碧就是打工者们几乎天天必吃的“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

这个大字不识4个的农村“老干妈”,连文件都看不懂,她到底是如何创办和管理好拥有13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的?她有什么“绝招”和“窍门”,能够被人们借鉴吗?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老干妈”,了解了她奇特的、极富传奇色彩的成功经历……   “老干妈”名叫陶华碧,今年51岁,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

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

20岁那年,她嫁给了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

***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当时,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作为专门拌凉粉的一种作料,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

她想:反正拌凉粉的作料有好几种,缺少麻辣酱也不会耽误生意。

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走。

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怎么会这样?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难道我这个小店生意兴隆,也是因为有这种麻辣酱的缘故不成?   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

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到了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她做的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她心里又纳闷了: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作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有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

她心里憋得慌,就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

她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却发现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

什么原因?天啊,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作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顿时,她的肺都要气炸了。

我怎么能用自己的东西喂肥了别人,反而坑了自己呢?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了。

结果,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老板纷纷来求她,还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麻辣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开家麻辣酱工厂算了!”这话一下触动了陶华碧的灵感: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趁机开家工厂,我也尝尝小老板的味道!      办起了食品加工厂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于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这时,她的工厂规模简直就像一个家庭作坊。

麻雀虽小,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却必须俱全,几十个工人要管理不说,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觉得真是太难了!她有什么“绝招”管理好工人,经营好工厂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实”的办法:自己身体力行,我这个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从不对员工横加指责,只是对他们说:“我把你们当家里人,你们也把这里当成家。

我怎么做,你们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   当时的生产工序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有一道工序是捣麻椒、切辣椒。

这可不是好“玩”的,随着刀起刀落,溅起的飞沫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工人们谁也不愿去做这道工序。

于是,陶华碧就亲手操刀,她一手握着一把菜刀,两臂一用力,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

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很艰苦,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肩膀得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

最发愁的是,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销。

于是,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

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深感意外,却也因此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7年6月, “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有杀出贵阳的势头。

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水深水浅都试出来了,我“老干妈”还怕什么?老话不是说要“趁热打铁”吗?索性,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      规模扩大遭遇管理难题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

此时,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

最令她头痛的是,工厂扩大成公司后,一切都要走上正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出台,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特别是工、商及政府其他部门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作为民营企业,她还要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准备讲话稿上台发言……所有这些,对于没文化的陶华碧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没有文化怎么上“讲台”?望着越积越多的文件,办着什么都得试探着去做的公司,陶华碧首先想到的是请能人。

她按照自己朴素的感情,制定了唯一的择人标准: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

可具体该请什么样的能人呢?她想来想去,把自己的长子当作了比较的标准。

陶华碧的长子李贵山是个转业军人,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却已经是了不起的“秀才”。

她想先把李贵山拖到自己这个民营公司来帮忙,却又不忍砸了他的铁饭碗。

没想到,李贵山得知母亲的想法和顾虑后,却笑着说:“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铁饭碗?”她还是不同意,可李贵山自作主张,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贵山帮助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整章建制。

贵山读,陶华碧听。

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

”帮母亲“看”完了文件,李贵山便开始起草规章制度,然后再读给母亲听。

陶华碧听得极为认真,听到有不妥的地方,她立即口述更正,然后再由李贵山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满意。

在长子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规章制度,宽严并济,奖惩分明。

但是,只有长子帮忙,陶华碧还是深感人才不够。

于是时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

怎么培养这个人才,又怎么留住这个人才?没有文化的陶华碧却有她自己既朴素又独特的“绝招”。

本来,她招聘这个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让他当办公室主任,但她却没有马上任命,而是先让他在公司里做杂活,用她的话说:“这是淬火!”然后,她又派他到全国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场,这一招用她的话说:“这是磨磨!”半年后,她才任命他做办公室主任……这个人,就是如今“老干妈公司里的第三号人物王海峰。

如何管理好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呢?陶华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样既朴素又管用的“绝招”:实行管理亲情化,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最初让长子制定规章制度时,她就把这一招视为最基本的要素。

比如:在员工福利待遇的制定上,陶华碧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员工吃饭难,她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当“老干妈公司现今已发展到1300人,这个规矩仍然没有废止。

这么庞大的企业,一直这样实行全员包吃包住,谁敢想,谁又敢做?然而,陶华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却始终坚持了下来。

诚意是本全国打假      公司发展到这个程度后,已经见过了世面的陶华碧,渐渐感觉到自己的“土办法”再也跟不上激烈的竞争形势了,必须与时俱进。

打定了主意,陶华碧就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开放城市,让他们去考察市场,到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她直率地对他们说:“我承认自己‘老土’,但你们别土,企业别土!你们每个人出去后,都帮我拿回一点新东西来!”这一招还真管用,派出去的管理人员陆续回来后,很快就使公司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管理的道路。

有一次会上她说:“几个老太太问我:‘你有那么多钱,还拼命干什么?’我想了一宿,也没有想出个结果来。

看到你们,我现在有了答案:企业我带不走,品牌我也带不走。

毛主席说过,未来是你们的。

我一想呀,我这么拼命,原来是在给你们打工哩!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更要好好干呀!”听到这,所有人都一愣,掌声随即响彻起来……感情,感情就是凝聚力,感情有时甚至就是生产力!凭着最朴素的感情,凭着企业家最精明的直觉,陶华碧悟出了这种道理。

她乐了,也开心地笑了:原来,“老干妈”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地做好做大,就是全凭着感情的凝聚力;原来,最初的那套土得掉渣的关心每个员工的原始的规章制度,哪怕企业如今现代化了,依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啊!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老干妈”的品牌广为人知。

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商品好了,假冒的就出来了。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市场上,竟然每年都有50多种假冒的“老干妈”!这是陶华碧最为头痛的事,她终于对这事不再“讲感情”了,开始花大力气打假。

她派人四处卧底调查,但假冒的“老干妈”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她大声疾呼:“我才是真正的‘老干妈’!”但湖南的一家“老干妈”却继续我行我素。

陶华碧这次犯犟了,她不依不饶地与湖南这家“老干妈”打起了官司,一打就是3年!最终,陶华碧的“老干妈”终于打败了湖南的“老干妈”。

这一回,陶华碧吃一堑长了一智。

2003年5月,她的“老干妈”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

如今,“老干妈公司年产值已达13亿,每年纳税1.8亿,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的第5名。

陶华碧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老太太”,把一个民营公司办到这种程度,创造了新时代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童话。

她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而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当今无论学历多么高的人们反思和借鉴!   编辑陈静   《商道》杂志QQ群①群号:665464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