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为啥这么穷【汪瑾,国际农民的非典型生活】

新西兰挤奶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大学里,汪瑾就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她一直很向往诗中提到的生活。

2005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当翻译的汪瑾和英国网友弗里茨聊天的时候,得知他正利用假期做“有机旅行

所谓有机旅行,又叫有机农场旅行,是指在尽量减少花费的情况下去国外的有机农场和庄园旅游,体验当地农家生活,以劳动换取旅费。

旅行组织WWOOF是一个国际组织,在澳洲、新西兰、丹麦等数十个国家已运作多年,串联了全球的有机农场主人与旅人。

网友的介绍让汪瑾很兴奋,她立马在网上注册加入了WWOOF,联系去一家新西兰农场旅行的事宜。

这是一个以养殖奶牛为特色的有机农场,所有的蔬菜、谷物都是用有机肥料种出来的。

房间里松木家具散发出清香,白色床单、枕头简朴而整洁。

汪瑾到了农场后,放下一身装备,也开始学着一路上见到的样子,开始有模有样地做起农场杂活。

农场的菜牛品种叫做摩非,算得上“牛中上品”,因此,这家农场木屋的墙面上也到处都贴着手写的广告,说什么牛肉质量上乘,还赞它“没有牛角、性情温和”。

意思是不惹麻烦、好养活。

既是这样,自然要体验喂养奶牛的乐趣。

汪瑾拿着大大的塑料奶瓶喂小牛犊喝奶,牛犊们急不可耐,狠命啜吸,两片翘翘的厚唇上沾满白色泡沫,还直咂嘴。

这情景让她又开心,又感动。

农场主按当地薪酬水平支付每小时12新币的报酬,汪瑾私下里算了算,一天工作约7小时,能挣到约500元人民币。

加上吃住在农场都不花钱,在这里待上两个礼拜,就能把一张往返新西兰的机票钱挣回来了。

太阳下山后,夜幕悄悄降临。

农场主12岁的小儿子会带她去附近的小溪钓鳗鱼,晚上一起去萤火虫洞穴看奇景,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手摘到香甜的奇异果和樱桃果腹……回到“家”里,坐在面对农场的阳台走廊上,在藤制的椅子上看着无数颗星星铺满天空;深深地吸一口清新的田园空气,远离城市中的纷纷扰扰,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澄净。

汪瑾越来越享受这种安静单纯的农庄生活,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意大利收割薰衣草      2006年,汪瑾申请到了意大利托斯卡纳山区。

农庄场地前面是一排排葡萄藤和橄榄树,橄榄树之间的空隙是停车场。

大门进去,可以看到一座漂亮的红色石头房子,像极了童话故事中的城堡。

漫山遍野的深紫色薰衣草华美壮观,有如紫色地毯,从眼前延伸到天的尽头。

略带苦味的薰衣草香气熏染了发丝衣裳,浸透了五脏六腑。

汪瑾戴一顶当地农人的草帽,脸色晒得黑红,弓着腰,用小刀一丝不苟地割取薰衣草花穗。

采摘下来的薰衣草,夺目的紫色褪去之后很久,花的芬芳依然氤氲不散。

扎一小束挂在衣橱里或搁在抽屉中,会在衣物、被单和毛巾上留下淡淡的妙不可言的气息,唤起对蓝天、夏日无尽的回忆。

来这度假的有英国人、荷兰人、美国人……基本都是欧美人,几乎见不到亚洲脸孔。

因为,意国的名胜古迹都还看不过来呢,哪有闲工夫来这朴素的地方啊。

只有汪瑾,喜欢体验这儿的田园生活。

这里的伙食是地道的托斯卡那风味,男主人的妈妈亲手操刀做家常菜,汪瑾常把早餐搬到草坪上来吃。

汪瑾在这里呆了半年,她的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她改掉了以往花钱大手大脚、没有预算的奢侈习惯。

她觉得当一个农民其实不错,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跟有趣的大自然打交道她又仿佛找回了童心。

在纽约郊外采摘松露      美国第一对策划旅行指南系列书籍的夫妇蒂姆・查格和妮娜・查格,在纽约州郊外拥有一所19世纪的老式农舍,房子坐落在一片160英亩大的农场上。

从门前的草坪上看出去,长满紫色苜蓿花的田野和山头绵延不绝。

房子对面有两个老旧的红色谷仓,其中一个被改建成办公室以及招待访客的空间,不远处还有一个养着鲑鱼的水塘。

11月至来年3月之间,汪瑾跟着查格一家去人迹罕见的地方找橡树,采摘名贵的松露

他们在每棵橡树的根部周围细细察看,如果看见一圈光秃秃的土地什么草也不长,就要特别留心了。

这一小圈不毛之地常常就暗藏玄机,松露会分泌一种类似除锈剂的化学成分,因此生有松露的土壤很难长出别的草或植物来,这种化学成分使松露本身别具风味。

寻到这块风水宝地后,汪瑾赶紧就近找棵松树,折一截松枝,撸掉底部的枝枝权权,留下顶端的蓬蓬松针。

一把天然的小刷子就做好了。

她瞪大眼睛集中精力勘探这片“风水宝地”,一寸一寸地用松树枝扫去表面的浮土仔细看。

运气好的话,会惊起几只小黑苍蝇,这种苍蝇专在长着松露的土里产卵。

因此一旦发现,千万要盯死它们飞起来的地方。

接下来赶紧跪到地上开始挖。

刀子离松露越近,气味就越强烈,哪怕它藏得足有一英尺深。

然后,她改用双手小心地刨土,刨几下就得捧起土闻一闻。

在她发现松露的那一刹那,她情不自禁地欢呼一声,迫不及待地就想把它从土里扯出来。

“千万,千万别这么干。

稍不小心就可能毁了一颗好菇子!”在妮娜的指导下,汪瑾先把它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确保其余部分没有嵌在石头或树根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拿出来,放进竹篮。

查格家最让汪瑾喜欢的是厨房,有好几扇大面积的窗和好几扇直接开向花园的门,每扇窗外都看得见美丽风景。

洗碗池对面的窗外是一棵大树,大树下是一个长着芦苇和荷花的池塘。

汪瑾在厨房里把松露切成片儿,和打散的鸡蛋同炒,或者裹在松软的煎蛋卷里。

又或者夹在黄油煎过的土豆片中,这道佳肴滋味美得无法形容。

还可以拿一整颗松露,放在一片肥厚的鹅肝上,用铝箔包好,然后放到炉子上烤几分钟,直到鹅肝鲜美的汁液完全浸到松露的肌理之中。

打开铝箔,无需另外装盘,直接撒上卡马格盐之花,然后她学着查格夫妇,暗道一声:“感谢上帝!”开始好好地享用。

在美洲制作巧克力      开业不久的“木棉小屋”生态度假村,位于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城最南端。

在几百年以前,大批的印第安玛雅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如同其他生态度假村一样,这里有无农药花园、放养的家禽、太阳能,同时这里还号召临时住户们亲手种植柚木,响应“森林重建计划”。

几乎不见七彩争艳的花朵,只有参天的林木和翠绿的草坪,高低起伏的丘陵地。

从山下纷纷扰扰的“乱市”,步入这一片天堂般的地方,汪瑾赶路的疲惫,顿时一扫而空。

这儿最与众不同的是传统巧克力作坊,汪瑾在此体验巧克力制作的全过程:从可可树上采摘原料,和玛雅土著农民一起晾晒可可豆。

然后由当地人手把手地传授制作技巧,最终把它们加工成香浓的巧克力

“我最喜欢的是和当地人一起交流,慢慢了解他们怎样度过每一天。

汪瑾说。

汪瑾没想到,英国网友弗里茨也来这儿跟她会合了,弗里茨是“中国通”,他的曾外祖父是位铁路工程师,还参与了北京至沈阳铁路的建设,父亲曾在一间远东贸易洋行供职,后来举家搬去了香港,弗里茨就出生于中国香港。

在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他对未来似乎很茫然。

这时,他的父亲寄来一张飞回香港的机票,“你可以回香港,但你回来必须要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这样,弗里茨便在香港中文大学深造中文。

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从去年开始,俩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在法国的普罗旺斯采摘葡萄,在丹麦养水貂,在哥斯达黎加捉田鼠,在澳洲剪羊毛。

他们还打算在英国开一家自己的有机农场,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起来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