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漫谈]送礼漫谈话题作文

学会写消息,是当好记者的前提,是记者必须要练好的基本功。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不能不重视消息写作。

任何对于消息文体的轻视、不屑,都是不正确的。

如何用好消息文体?笔者在此介绍一些自己的体会,希望有助于后学者。

报道新闻首选消息文体       笔者发现,许多记者似乎不愿意使用消息文体报道新闻,大概认为用消息文体报道新闻“不解渴”、“不过瘾”,遇到好的新闻素材,一定要写成一篇大报道

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

2009年在京郊调研中,得知平谷全区实现了无线上网覆盖。

就是说,你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无论走在平谷区的哪个自然村,都可以用无线上网。

我们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啊,为什么没有媒体报道过?平谷区的同志说:报道过,记者也觉得是个好新闻,发了一篇三四千字的大稿子,占了半个版!    笔者猜测:也许正因为用了一篇三四千字的大稿子报道此事,才把主要新闻淹没的。

不然,像这样的新闻发布后,应该会有其他媒体跟进,电视台、广播电台,新华社都可能发通稿。

为什么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就是因为没有使用适当的文体

或者说,文体没有选对。

像这样一条新闻――平谷,北京市的一个远郊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无线上网――完全可以、也应该使用消息文体来发布,不需要多长篇幅,有四五百字就应该交代得清清楚楚。

发布新闻消息文体的事,责无旁贷,不能让其他文体来代劳。

如果有哪位记者瞧不起消息文体,应用消息文体来承担的任务,一定交给通讯,那么事实将无情地宣告:这样做的结果将是劳而无功。

笔者还有一个小例子――    北京某建筑公司的一个工地,为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准备了家属来探亲时居住的宿舍。

这个做法很有人情味,体现了公司领导对工人的关怀。

北京某报的记者采写了一篇两千八百多字的稿子报道这件事。

应该说,记者对这个事件新闻宣传价值的评价是准确的,报纸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大标题,配发图片,占了很大一块版面。

到了评选好新闻的时候,这条新闻也被选中了。

但是,这条稿子应该归入哪个文体呢?算消息?那它篇幅超长,消息的篇幅规定是不超过一千字;只好算是通讯吧。

可是也有问题:从版面处理看,标题是消息,既有“本报讯”,又有小标题,语境完全是消息的。

它不是一篇严格意义的通讯。

笔者以为,这件事一开始就应该用消息文体报道

记者可以从一个实例入手,写一个从安徽或者湖南来探亲的建筑工人家属,来京探亲期间和丈夫团聚,住进了公司为他们准备的宿舍。

如果篇幅允许多说几句,再说说屋内陈设: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如何舒适、方便。

然后,引用她或他的话,表达一下感激之情。

或者再让公司领导说说:这么做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

行了,非常完整,篇幅完全用不了一千字。

如果觉得意犹未尽,记者可以再写篇“采访后记”或者“编辑感言”,说说对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关怀的重要性等等。

或者,编辑还可以选用相关的稿子一起发表,譬如(如果确实发生过的话)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因无处排解生理饥渴而发生犯罪或者染上疾病的例子。

如果由于没有恰当地使用文体,这篇稿子不能入选好新闻评选,对记者来说,是不是有些遗憾呢?    当然,评奖并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报道新闻,用新闻推动社会的进步。

消息文体,就是用文字报道新闻的最佳选择。

消息文体语言简洁、叙事清楚、表达完整,可以满足新闻报道准确、快捷、便于阅读的需要。

所以,如果是新闻,就应该首先选择用消息文体报道

消息时必须注意完整       常常听一些记者消息文体称做“新闻八股”,“新华体”,提出要对消息文体进行改革创新。

他们诟病消息文体语言苍白、形式呆板,结构老一套。

这些评价是不准确的。

首先,消息的语言不一定是苍白的。

消息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而准确的语言必然是朴实无华的。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消息就是记录历史的,而记录历史的文字要求必须简洁准确。

简洁的语言不一定就是苍白枯燥的。

用简洁的语言将新闻事实叙述得生动,需要更高的文字表达水平。

所谓消息文体形式呆板老一套的看法,也是很片面的。

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写作要求。

这些要求是前人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总结的,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因而是不能违背的。

谁想故意违背这些规律,你写出的东西就会不伦不类,不被读者所认可。

记者应该掌握消息文体的基本要求,并且掌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消息写作中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就是消息完整性:五个基本要素的准确齐全。

所谓准确,是表达准确,含糊其辞等于欠缺。

一些制造假新闻的人,常常在基本要素上含糊其辞。

五个要素指:谁(Who),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做了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

在许多时候,还需要有一个要素:背景。

笔者以为,背景是消息写作中的第六要素。

笔者认为,作为第六要素的背景是:说明某个新闻要素与新闻事件有必然联系或直接关系的,能强化新闻主题和证明新闻价值的材料。

比如,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发生了某个事件

那么记者就应该提供有关这一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的材料。

解放战争中,我军占领了南阳。

那么,为说明占领这个城市的重大意义,记者就必须在消息中提供关于南阳的军事、历史、地理位置等材料。

这些材料,就是背景。

缺少必要背景的消息,同样是不完整的,是不能充分展示消息报道价值的。

消息讲究“充足理由律”       消息,有时候用来报道一些非事件新闻

有人称之为“软新闻”。

这种“软新闻”常常用来反映某种思想、观念的变化,或者是提倡、传播一种理念。

这样的消息,通常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提供的事例能否支撑起你的主题?或者说:要证明你的主题,你的理由是否充分?    请看这样一条消息:    代表委员审议更注重用事实说话    口头禅“我觉得”慢慢不见了……    本报讯多年来,在市人代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我觉得”、“我认为”、“我体会”等成了不少代表、委员审议发言时的口头禅。

值得欣喜的是,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这几次会议上,这些短语慢慢不见了。

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表达意愿,不能‘代’而不‘表’,也不能‘表’而不‘代’。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代表可以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积极履行好代表的职责。

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正深入基层,通过视察、调研等活动,认真倾听着民意,积极传递着民声;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正带着自己的调查报告以及收集的群众意见来开会,使自己的审议发言顺民心、合民意、传民声。

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草案前,某代表花了4个月的时间,走访了39所中、小学,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次常委会会议上,他拿出了一份15页的调研报告,在充分了解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18项意见和建议。

这是一条发表过的消息

首先说,这条消息的立意不错,主题也很好,文笔流畅,语言简洁明快、表达清楚,没有废话。

记者消息文体的使用上可以说很熟练,导语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标题也很讲究,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这条消息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理由不充分:消息里没有提供证明主题的数字和事例。

如果代表委员们过去确实爱用“我觉得、我认为、我体会”这些口头禅,而现在不用了,这确实是个变化。

挖掘一下产生变化的原因,未必不是个好新闻

但问题是:这个变化的发生是客观的呢,还是记者的主观感觉呢?记者是如何观察出这个变化来的呢?对此,记者没有提供有力证据。

试问,过去有过这方面的统计么?一个代表委员发10分钟的言用了N个“我觉得、我认为”,而现在同样长的发言,只用了(N—X)个“我觉得、我认为”?既没有统计,也没有数字,那么这个变化发生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证实。

虽然,记者消息的最后提供了一个具体事例,但这个事例却无法支撑这条消息提出的观点:“口头禅慢慢不见了”。

所以笔者说:这条消息不能满足“充足理由律”,因而它的真实性至少是有欠缺的。

其实,这条消息还有一个理由不充足的问题,那就是主题的正确性。

代表、委员的某个口头禅,就能成为他们是否反映民声、代表民意的证明么?一个口头语的有无,就一定是判别他们是否履行好自己职责的标准么?代表、委员们通过调查了解、掌握了民意之后就不能再说“我觉得、我认为”了?说了“我觉得、我认为”,所说的内容就不代表民意、民声了?显然不能。

衡量一条消息的价值标准有两条:一条是它的新闻价值,一条是它的宣传价值。

两个价值只要有一个,它就有刊登发表的理由。

如果同时具有两个价值,那么它就应当是一条不错的稿子

如果一条消息的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那么它就必须有一个主题

而证明这个主题成立的理由必须是充足的。

消息讲究三个“唯一性”       消息,有三个唯一性:事件唯一性,主体唯一性主题唯一性

什么是事件唯一性?    消息的功能就是报道事件的。

没有事件,就构不成消息

但是,一条消息报道的只能是一个事件

如果是两个有关联的事件,报道中必须以一个为主,另一个可作为背景或由头。

两件事不能同时报道,不能在一条消息中平分秋色,那样的话,可能哪件事也说不清楚,读者会看不明白你想说什么。

――这就是事件唯一性

什么是主体的唯一性?消息中的Who是消息报道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只有一个――报道谁,就光说谁,不能有多个Who,所有的要素、背景,都必须是为这一个Who服务的。

比如会议报道:一个重要的或者是规模很大的会议,一个重要的领导人发表了一番重要的讲话。

那么,报道的对象是大会呢,还是这位领导人呢?作为一条消息,只能选取一个

如果两个都重要,可以写两条,一条写会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了一个什么会议,为什么要开这么一个会议,多少人参加,主席台上就座的都有谁,谁讲了话,会场气氛如何,与会者反应如何,等等。

然后用另一条消息发领导的重要讲话。

消息主题必须是“一元化”的。

元,就是脑袋。

一个人只能长一个脑袋,一条消息也只能有一个主题

比如有这样一件事:某小学用环保材料,给小学生每人做了一个小书包。

这样,小学生放学回家时,就不用把全部书本都装在大书包里背回去了,只把做作业需要的书本用小书包带回家,减轻了体力负担。

学校在发放小书包时,发动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各自喜欢的图案美化装饰小书包。

于是,这件事便可以提炼出三个主题:一个是环保的主题,一个是校方减轻学生体力负担的主题,一个是美育方面的主题

这三个主题,无论用哪一个,都可以写出一篇报道来。

但这里必须注意:通过一篇报道,只能反映一个主题

新闻可以没有主题――就是单纯报道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本身就足以引起重视――但是不能通过报道一件事反映两个甚至多个主题

(作者为北京日报高级编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