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为大观的楹联集藏

打开文本图片集。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制,马韵升先生主编的《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选》,不禁让人喜出望外。该书上下两册,大八开本,一共遴选了330名书法家的364幅作品,从书法体例来看,包括了行、草、隶、篆、金文、甲骨文等,以行书楹联数量最多。从楹联作者来看,包括了明、清、民国以及当代著名楹联大家,充分地反映了楹联在我国传承的盛况。

该书右页为楹联图片。印刷得漂亮精致;左页是文字,把作者名号、楹联名称、质地、规格、释文,交待得明明白白,对于联语的出处、款识、钤印、鉴藏印,查找得清清楚楚;对于楹联的说明、作者简介、联语全文的注释、楹联艺术赏评,尽皆详加剖析—并且将何为楹联,其产生于何时,在历史各个时期如何演进、发展、成熟的,阐释得清清楚楚,从而帮助读者破解了楹联的奥秘,豁然开朗,了然于胸。获益颇多。

楹联是一种文学,在中国诸多文学体裁中,是一种最为普及,又最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此种文学体裁,阅读的人群最广,几乎每个人都在读楹联,并伴随一生,婴儿刚刚呱呱落地。就为其张贴喜联,直到走完漫漫人生寿终正寝。又为其悬挂丧联。从阅读者学识层次来看,不论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还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出门入户也都阅读楹联。从楹联的覆盖面上来看。在中国的土地上,不论是穷乡僻壤的土坯草房,还是繁华大都市的高庙殿堂,凡是有人活动、生活的场所,都有楹联存在。从楹联的内容上来看,喜联、春联、节气联、婚联、寿联、灯联、言志联、名胜联、题赠联,应有尽有,诸如志士的节操,隐士的孤寂,清修的禅说,豪士的壮怀。闺房的欢乐,朋友的勉励,山川的壮美。历史的多变,社会的波澜,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从书法书写的书体上来看,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金文、甲骨文,无所不有。可以说,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阳春白雪,又最为下里巴人的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

楹联”的原始时期指悬附于楹柱上的竖条形木质刻字装饰物。楹为堂屋前部的柱子,古建筑的厅堂,前后常有四根柱子,前两根独立支撑上枋及出檐部分的房顶,俗称“檐柱”或“明柱”,在建筑学上叫楹,因而悬附于其上的木联被称之为楹联。后来人们把楹联即挂着或贴在楹上边的对子。约定俗成为对联、楹联,历史极为悠久。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两块桃木板上书写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在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的习俗。到了唐代,降鬼大神“神荼”、“郁垒”转化成“尉迟恭”、“秦叔宝”。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以后,逐步经过文人雅士的修饰提高,把汉语语言文学的所有修饰手法几乎都运用到楹联中来,衍化成写在纸、布、木等材料上的对偶语句。这种对偶句内容丰富,用语新颖。生动活泼,词藻典丽,哲理渊雅。要求又非常严格,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平仄要协调,对仗要工整,上下联内容要关联但又不得重复,成为我国精巧别致的文学体裁,全民族喜闯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楹联,《吴越春秋》描述,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一日,侍忠懿王(吴越王钱缪。在位于907—931年)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联句“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湖”于碧波亭亭柱。三十年后,按《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岁除日,蜀王盂昶(在位934年—964年)令学士幸寅逊撰词题桃符版于寝门,后蜀主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意“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意。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以上两幅对联。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文献记载的最早楹联

宋元时期写楹联的文人雅士多了起来,朱熹,苏轼、娄明,赵孟頫、杨元成等,都有楹联记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也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苏轼是早期楹联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楹联作品古籍记载甚多,据北宋张邦基《墨庄漫步》记载,苏东坡在黄州时,王文甫家在东湖,二人经常互访。一年除夕,苏轼到王家,王正在“治桃符”,也就是写春联,苏轼书一联于其上。“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说明桃符和春联是同时流行的,有的悬挂桃符,有的在桃木板上写春联。元代书写楹联的作者更加多了起来,据《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望赵家,其主求作联,赵盂頫题曰:“春风阀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火喜,以紫金壶奉酬,说明文人的楹联,已经能够换取丰厚的笔墨润资。

明清楹联进入成熟期,出现了很多楹联大家,朱元璋、刘基、解缙、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徐渭、史可法、董其昌,朱彝尊、翁方纲、梁同书、郑板桥、阮元、林则徐等。明朝初期书写春联成为时尚,《簪云楼杂说》就有这样一段“戏说”:太祖朱元璋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需加春联一幅。太祖并微服巡视,偶见独无之,询之为酶豕苗者,尚未倩入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竞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蛮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足以说明明代春联之盛,同时也说明楹联亦成为悬挂在厅堂的装饰艺术。

从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春联,尤其到了明代晚期,文人雅士间兴起了书联之风。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书家乐于以此酬应赠答。到了清代中期书风丕变,文人雅士好将书家以篆、隶、楷、草、行体书写楹联,当作大雅悬于斋壁。撰写楹联成为时尚,盛况空前,它与书法巧妙地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独创,并传入越南、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成为国际性的世界文学艺术。

早期的楹联墨迹原件,由于任其历史岁月的零落湮沉,没能保存下来,只能在古籍中寻找记载的联语。到了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它的书法艺术和收藏价值,楹联墨迹原件受到社会所珍藏。让我们欣喜的是,《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集》中文彭与董其昌的两幅楹联,被专家公认为世间现存最早的楹联墨迹珍品。萧燕翼先生说:文彭的行书七言联,应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楹联墨迹书写得体有法度,咄咄逼其父,为文彭的真迹,十分珍贵难得。

文彭行书七言联:“满庭诗景飘虹叶;绕砌琴声滴暗采”。文彭长州(今苏州)人,为明代“吴门四家”文征明长子,生于1498年,卒于1573年。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书{去继承家学,篆、隶、楷、行草无一不精,既有其父书法特点。又有古人遗韵,尤其篆隶,明弘治时期被视作“天下第一”。其弟文嘉当时也为艺坛俊彦,堪称“一门三杰”。此联语取自唐代诗人雍陶的七绝诗《韦处士郊居》第一、二两句,“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整诗描写的是秋景。前两句写院内,后两旬写院外,风光美好。琴韵悠悠。此楹联质地为手绘花卉笺,应为皇家御用,富丽堂皇,又配以文彭的秀美书法,相得益彰,亦显弥足珍贵。作为中国第一楹联墨迹,十分难得。此楹联墨迹曾经被原文化都副部长、著名书画鉴赏家徐平羽先生珍藏。又著录于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玉莲斋藏画》一书,显现其流传有序,不失为难得精品

董其昌行书四言联:“群居闭口;独坐防心”。此幅楹联与文彭的“行书七言联”相比,虽然在时间上要晚了半个世纪,但董其昌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代著名书画家,他的书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直至清代中期,康熙(玄烨)、乾隆(弘历)都以董书为宗法。董其昌一生书法用力极勤,又享高寿,故传世作品极多。京、津、沪、辽、吉诸博物馆收藏皆有可观。但其楹联法书墨迹,确极罕见,根据现在的查考,可以说此件楹联作品。润中有苍,苍中有润,墨色干湿恰到好处,秀美中见笔力,笔墨中凸显习古功力。既是董其昌书法作品中极致的精品,也是董其昌唯一一件传世的楹联法书墨迹,可以说更为珍贵难得。从联语内容上来看,为一幅朋友间的勉励联。是董其昌写给项圣谟的,教导项圣谟修身养性,平时与众人在一起时,切记不要随意讲话。言多语失,谨防是非。自己独处时,不要有无益的妄想,以防伤身。史籍载,项圣谟与董其昌交往甚密,董长项43岁,项受益颇多,此联语即为极好例证。

而邵弥隶书七言联,应该是我国最早有纪年的楹联:“竹池裁酒邀山简;草阁题诗愧薛能”,款题“庚午嘉平长女祥裔索书”。“庚午嘉平。即明崇祯三年(1630年)腊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日嘉平”)。腊月为每年书写春联的时期。邵弥按照大女儿的索求,题写的这幅楹联。因为邵弥与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增、卞文瑜、李流芳、王时敏、王鉴为“画中九友”,好学多才艺,性迂癖不谐俗,希望女儿也能以古人山简、薛能为范,享受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人们相互交往中,求索或馈赠法书楹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交往的时尚。

而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楹联,不仅文采风流,还更有着独特历史价值。如冒襄“草书七言联”,“树吞三径月;采洗一瓢诗”。冒襄生于1611年,卒于1693年。32岁,明崇祯十五年,副榜用台州推官,不就。善书,风流文采,映照一时。家有水绘园。四方名士毕集,与桐城方以智、阳羡陈贞慧、归德侯方域为明季四公子。缘其为明遗老。人清不仕,联语故用典,借古圣,赞贤隐,草书亦极富创造精神,刚柔纵横,纵逸飞动,穷天地事物之变。发喜愕忧愉之情,激情充溢而不失矩度,为冒襄草书精品。此楹联曾经被清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孙承泽珍藏,又为近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递藏,流传有序,十分珍贵。高风翰篆书七言联:“壶尊有酒飨宾朋;钟鼎祈年宜子孙”。高凤翰为扬州八家,以绘画名于世,书法也独具风采,精通篆书,此篆书七言联。凝练道劲,貌拙气酣,富有金石气,与联语内容相配。更显高凤翰文化底蕴的深厚。朱彝尊隶书七言联:“雅有闲衿寻水石;但惊妙语杂风烟”。朱彝尊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尤擅长隶书,官检讨,后入直南书房,此楹联秀逸之处,颇具《曹全碑》笔韵。再加上楹联质地为宫廷手绘描金八宝云蝠纹蜡笺,富丽堂皇,更显珍贵。

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以朴为考古原树;其真自写斜阳花”。吴昌硕为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一生以诗、书,画、印“四绝”名震海内外。此联在用笔上,行笔、转折果断道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为吴昌硕石鼓文的精品联语内容上看,吴昌硕的审美取向主张自然美。以朴为秀,联语引自南宋刘辰翁词《六州歌头》“斜阳外,芳草碧,落花红”,就更显贴切。齐白石篆书五言联:“大福宜富贵;长寿亦康强”。此楹联是齐白石先生书赠给章伯钧先生的。章伯钧是著名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光明日报》社长等职务,所以齐白石先生篆书书写联语相赠。畅适纵横,大开大阖,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表现力,为齐白石先生篆书精品。孙文行书五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联为孙中山先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月在同盟会老友谢逸桥家“爱春楼”小住时所书。联语取《孟子·梁惠王上》:“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手迹老成持重,浓墨大书,豁达从容,风采神俊,为孙中山先生人格的映现。1927年杨永青先生荣任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时,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直至今日,仍为苏州大学的精神精髓,经典象征。梁启超隶属七言联:“窗外日光飞野马;洞中云气隐琅玕”。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此联是为李厚基任福建督军所书。联语上联出自《唐诗纪事·韩偓》,取韩僵因赵崇事贬官去福建赋诗一首中的三、四旬“窗外日光飞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下联出自唐李坤《七律·华顶》颈联:“天外鹤声随绛节,洞中云气隐琅王于”。陈独秀篆书八言联:“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秀才出身,旧学根基深厚,上联出自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下联取自《宋书·武三王传》。楹联墨迹原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梁寒操旧藏,篆书体势雄健浑成,十分精彩。蒋中正的行书十言龙门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诚心以求之,诚心以处之”。蒋中正文史修养很高,对于曾国藩著作、孙子兵法等都有较深理解。此联语是蒋中正为其得意门生、国民党上将、宪兵司令张镇所书。读此联语,不仅使我们学到龙门联的格式,看到蒋中正的书法风采与文史底蕴,还能使我们了解到国共合作时期,张镇、张学良两位国民党将军,对国共合作做出的贡献。茅盾行书十五言联:“听九州东风送艳阳,雄文五卷喜出版;看城乡抓纲以治国,四人帮派猛批揭”。茅盾先生是继鲁迅、郭沫若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代表,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务。从此联语,不难看出我国在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烙印。于非圈行书七言联:“风搂高敞风光丽;龙辔迂徐日景长”。此联为于非誾先生以宋徽宗“瘦金体”书写,更加文人气,洵然大家之风。康生草书四言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康生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至老练书不辍,此联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肖劲光所书,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楹联作者皆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通过阅读楹联,既能消遣时间,又能欣赏美妙的书法、篆刻艺术,了解作者瑰丽人生乃至对历史的贡献,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获益颇多,其乐无穷。

现在,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广大城乡民众对于楹联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强烈。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年轻人写的《在父亲的春联里长大》文章,讲述其仅有小学文化的父亲,每年都要书写一幅“蹩脚”的春联,坚持了多年之后,终于有了提高。其中一幅“父盼女成风考上清华;母盼子成龙升入北大”。这双身处偏僻山村的儿女,在父亲楹联的激励下用心苦读,皆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儿女学有所成以后,其父又书写了一幅“年少盼儿成龙盼女成风双双飞;年老望儿回家望女回家双双归”,让人读后不禁热泪盈眶。感触万分。当前文学艺术界领导单位。对于楹联的继承发展非常重视。与人民群众需要相结合,经常举办充满人文关怀的楹联征集、评比、展览工作。我们相信。这必将对我国楹联的普及提高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