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其管理模式探索

摘 要:在水资源短缺及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水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本文从黄河三角洲的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水资源管理有效模式。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一、产生的原由   在水资源短缺及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为主要标志的水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探索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水问题、应对未来不断加剧的水危机、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营市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建成较完善配套的水利体系,引水能力达514立方米/秒,建成万亩以上灌溉区17处,设计灌溉面积21.75公顷。

修筑水库658座,库容达8.31亿立方米

(一)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黄河三角洲是全国重点缺水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560毫米,其中在夏秋作物喜温需水的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3.0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48亿立方米,地下水0.58亿立方米;小清河、支脉河8.6亿立方米黄河近10年(1989~1998)平均来水量159.4亿立方米,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几年,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三角洲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自99年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多龙管理,影响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在我们黄河系统内,“管”水的部门不止一个,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减员增效,有时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三)水资源管理简单粗放,管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有三:第一,行政管理手段比重偏大;第二,基层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第三、黄河部门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

(四)缺乏有效节水激励机制,导致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加之水价又偏低,加上现实中很多情况下,多用水比搞节水措施费用要低很多。

黄河水价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根据不同用水类型、供水对象、用水方式、工程类别等制订不同的水价,不能通过经济杠杆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节约。

黄河水约有78%用于农业灌溉,但目前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灌水技术落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五)管理经费不足   水资源管理经费截止2009年以前没有,2010年只有少部分水资源管理经费为,管理机构经费不能保证,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创新实践过程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好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统一

目前,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黄河三角洲的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水资源管理有效模式。

(一)明确了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二)确立了水资源管理工作调研制度;(三)建立了组织协调,配合默契的工作关系;(四)制定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办法;(五)细化了水资源管理数据的统计;(六)规范了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

三、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管水就是三件大事,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

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水资源的本质属性看,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在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三重效益。

因此,要尽快明确执法主体地位,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统一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做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管理职责明确,关系协调,管理到位,监督有效

以实现防洪、供水、用水、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一体化管理

建立这种统一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力度,完善制约机制,对内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与闸管所建立组织协调、配合默契的工作关系,真正建立起一个上下理顺、对口管理、职责分明、权限清晰的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

对外要加强用水监督和检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调查(报告)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缓解水危机的矛盾。

(二)建立有效节水奖励机制,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一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及时调处水事纠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二是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

三是积极开展灌区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工程,农田兴建喷灌、微灌、滴灌设施,积极推行节水设施及技术。

(三)建章立制,明确管理目标   为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水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提高,制定完善、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及考核机制,使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任务目标化、管理措施制度化、管理手段科学化、应急反应快速化、管理文档格式化、测流计量标准化、监督稽查经常化、资料编报正规化,把工作进行量化,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到人,使有关管理人员人人有任务、有指标、有压力、有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

(四)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机制   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必须加强水资源费使用的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的事项,严格按照规定的支出方向使用。

四、取得的效益   1、对多部门管理水资源的情况进行统一,可以减少机构,减少人员,减少部门开支,为单位节约开支。

2、掌握整个需用水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计划,促使节约用水

3、把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提高工作效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