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柔】水的意象儒之柔原题

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儒,柔也”。

一个“柔”字,味道全出。

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曾提到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

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十分贴切地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者柔也,但看此“柔”字不要过于直观,误以为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

须知,此柔非真柔,而是指那种“以柔克刚”之柔;拿老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柔弱胜刚强”之柔

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文化取向上的分野,从中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

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改善了民生,同时又维系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与此不同,现代技术则对自然采取一种征服和占有的姿态

譬如飞机,它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何时何地起飞,可以取决于我们的愿望,这就鼓励了现代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恣意。

现代技术所显示的,是人的驾驭、控制、支配,它不再像古典技术那样是顺应的姿态,而是变成了主动的控制。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和平与宽容的民族。

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由此不难窥见中国人对于兵器乃至战争的基本价值取向

与此相关联,我们对于诉讼也是持保留态度的。

《释文》曰:“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所谓“讼”,乃指双方争执不下、对簿公堂之意,而儒家主张,亲亲为仁。

诉讼总是缘于利益的纷争,它只能是道德失效的结果。

中国人看来,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

中国文化的儒雅性格,虽然没有咄咄逼人的凌厉之势,却又决不因此而失其庄严。

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

编辑/王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