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牵伸技术在外伤性垂足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2006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8例外伤性垂足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8~52岁,平均34.6岁。垂足产生原因:小腿胫前外侧肌群断裂或缺损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股骨髁上骨折并腘动脉断裂1例。踝关节强直范围为跖屈50°~65°。术中将准备好的牵拉架套入小腿足部的相应位置。在钢环对应平面交叉穿入2 mm克氏针并固定于Ilizarov牵拉架上,术后3~5 d开始以1~2圈/d,4次/ d 的速度旋转踝关节前、后方的调节螺纹杆,使足环带动患足逐渐背伸,使垂足畸形逐渐得以纠正。当垂足提拉达到或超过中立位后停止牵拉,但继续使用牵拉架固定2~3个月以巩固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足均矫正至中立位,有3例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至10°,行走功能均良好。有1例患者1个针道发生感染,经输用抗生素,加强针道护理,保证针道引流通畅,感染逐渐控制。无1例发生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垂足畸形无复发。[结论]应用Ilizarov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较以往的治疗方法有明显的先进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垂足; 外伤; 牵拉架。

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高能量外伤尤其是下肢严重外伤的病例逐年增多,其所致的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胫前外侧肌群损伤等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足下垂畸形,轻者影响行走,重者丧失劳动能力,使患者非常痛苦,以往常采用软组织松解,跟(肌)腱延长、踝关节融合等治疗方法,疗效往往欠佳,如合并足踝部瘢痕形成严重时,就更不适于采用上述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作者自2004年12月~2006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8例外伤性垂足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8~52岁,平均34.6岁。垂足产生原因:小腿胫前外侧肌群断裂或缺损3例(大腿中部至足背软组织挫灭伤1例,合并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2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胫骨中上段双段骨折1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股骨髁上骨折并腘动脉断裂1例(患者伤后10 h来本院行腘动脉吻合、小腿骨筋膜室预防性减压术,术后小腿肌肉因缺血、感染发生部分坏死)。踝关节强直范围为跖屈50°~65°。从受伤到治疗垂足时间为8个月~10年,平均34个月。

1.2 Ilizarov牵拉架的构造及术前准备   本组病例均为骨骼停止发育的成年人外伤后所致,足部主要为跖屈畸形,不存在短足及严重足内翻畸形,因此牵拉架设计较为简单。在胫骨上段及下段各有1个钢环,2个环之间由4根螺纹杆相连。足部有1个椭圆形的钢环,该钢环小腿钢环经各自环上的前后方中央孔分别用1根带弹簧的调节螺纹杆相连(如同时矫正内外翻畸形,可将调节螺纹杆置于椭圆环前后方中央孔偏侧的孔内)。术前预先组装好Ilizarov牵拉架,所选钢环的大小应以环内缘距肢体皮肤表面3~4 cm为宜。根据钢环位置选择进、出针点并以龙胆紫做好标记,这样可简化手术操作,节省手术时间。将Ilizarov牵拉架连同2 mm克氏针及其他配套器械高压蒸汽消毒。

1.3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将术前准备好的牵拉架套入小腿足部的相应位置。于平小腿2个钢环水平各交叉穿入2枚2 mm的克氏针,同一钢环克氏针交角为35°~50°,使用拉紧器拉紧克氏针使之保持100 kg的张力,并将其用带孔螺柱固定于钢环上。于跟骨处自外向内交叉穿入2枚2 mm的克氏针,使用拉紧器拉紧克氏针使之保持80 kg的张力,并将其用带孔螺柱固定于足环的后半部分,于前足处自内向外横行穿入1枚2 mm克氏针,并使其贯穿5根跖骨,使用拉紧器拉紧克氏针使之保持 80 kg的张力,并将其用带孔螺柱固定于足环的前半部分。以纱布缠绕克氏针针道

1.4 术后处理   针道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以75%酒精进行消毒,术后第2 d即主、被动练习垂足足趾背伸,主动进行临近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5 d开始旋转踝关节前、后方的调节螺纹杆,使前方的调节螺纹杆向近端滑动,后方的调节螺纹杆向远端滑动,从而使足环带动患足逐渐背伸,使垂足畸形逐渐得以纠正。牵拉过程中注意观察足部感觉及血供情况,如果足踝部皮肤颜色改变或患者痛苦较明显者需暂停牵拉。当垂足提拉达到或超过中立位后停止牵拉,但继续使用牵拉架固定2~3个月以巩固疗效。垂足矫形过程中应适当负重。定期检查克氏针的张力,如有松动,应及时给予固定。

2 结果。

2.1 早期与随访结果   本组无1例发生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有1例患者1个针道发生感染,经输用抗生素,加强针道护理,保证针道引流通畅,感染逐渐控制。牵拉过程中无1例出现足部偏离轴线及踝关节前、后移位,平均带架时间为15.4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足均矫正至中立位,有3例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至10°,行走功能均良好。全部患者垂足畸形无复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