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类专业_贾作光舞蹈创作与表演艺术特色赏析

摘要:贾作光是我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和创始人,著名的舞蹈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舞蹈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名字已成为了新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他近150多部创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中,蒙古族舞蹈所占的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贾派”舞蹈艺术特色的解读,从中一瞥蒙古族舞蹈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新时期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无限活力。

关键词:“贾派”舞蹈民族性格;民族意识; 创新自觉      一�贾作光先生舞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贾作光先生作为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直被视为与蒙古族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和歌王哈扎布同等地位和声誉的一代宗师。

有着“东方舞神”的美誉。

著名蒙古族舞蹈表演艺术家斯琴塔日哈先生曾称赞他是:“第一个……学习和挖掘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之后,加以提炼�升华为舞台艺术”的人;“第一个……用舞蹈艺术塑造了普通牧民完美的艺术形象”的人;“第一个……用舞蹈形式展现蒙古人机智�勇敢�刚毅�矫健的精神气质和美的心灵”的人。

〔1〕他的舞蹈不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培育和影响了几代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传人和观众。

他的舞蹈忠实于民族的传统和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时代印记和创新自觉。

笔者认为,贾作光先生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民族舞蹈对时代生活的关注,也同时记录了民族舞蹈发展的光辉历程。

独舞《牧马舞》,是由贾作光先生在1947年编舞并表演的一部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舞蹈作品,也是贾作光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

舞蹈通过对草原牧马人的生动描述,进而探寻着蒙古民族的生活状态。

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特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

舞蹈以游牧民族的生活为依据,把粗犷�彪悍�豪放的牧人性格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

舞蹈在表演上既重视了形态的表现,又强调了神态的张扬。

贾作光先生认为:“有形无神则无魂,有魂无形则无味,必须做到形神兼备”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精神;只有立足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开掘,才能体现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体验和积累。

在谈到该舞的创作时,贾作光先生说:对牧区生活不熟悉,就谈不上对牧马人的了解,这就要求我首先要深入生活,研究牧人对马的珍爱和他们的思想感情。

“《牧马舞》不只是表现内蒙古人民的性格和形象,而要浪漫主义地把套马生活加以艺术的夸张渲染,通过舞蹈表现出来。

贾作光先生创作的《牧马舞.》作为草原人生活的生动反映,不是简单地外化和模拟生活的形态,而是赋予了蒙古族男性“马舞”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这就是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信仰所积淀和培育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

舞蹈的语汇上,创作者选取了最能够代表“马”在走、跑、跳时的典型动作和节奏,作为舞蹈表现的主动机。

把牧马人上马�勒马�牵马�拴马�追马�套马�放马的全过程加以渲染和放大。

舞蹈在动作上创造了“勒马翻身”和“单腿快步套马奔驰”等技巧,成为了蒙古族“马”舞表演的技术技巧和蒙古舞教材中沿用至今的一种程式。

这个舞蹈标志着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开始,也使“马”舞蹈成为了蒙古族男性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独具魅力的舞蹈样式之一。

吴晓邦先生曾在《人民日报》发文,对《牧马舞》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是“第一次将蒙古族舞蹈艺术风貌展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民族舞蹈作品

舞蹈曾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演出,同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进行访问演出时受到广泛好评。

1994年《牧马舞》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雁舞》首演于1949年,是贾作光先生编舞并表演的蒙古族舞蹈作品

舞蹈采取以物拟人,以物抒情的表现手法,从雁的形态和动感上获取灵感,以形象�流畅的动态语言,情舞交融,形神兼备,让人耳目一新。

贾作光先生舞蹈创作很擅长寄景�借物抒情,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艺术效果。

这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创作的大量舞蹈作品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譬如《牧马舞》《鸿雁高飞》《彩虹》《万马奔腾》《海浪》《蓝天的诗》以及《雁舞》等等。

这些舞蹈作品贾作光先生长期深入草原�细致地观察牧人的生活,进而迸发出的创作灵感。

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曾这样评价和描述贾作光舞蹈和《雁舞》:“贾作光作品在中国舞蹈界是最有生命力的。

他所创作舞蹈,如同天地之间轮转不息的自然四季�经常上演,给一代代的舞蹈观众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他的舞蹈使人们经常想到这样一幅画:大草原上的黎明时分,太阳慢慢地升起,大雁们已经展开了初飞的翅膀,在地平线上飞掠而过,带动了晨光里的雾霭。

晨烟浩渺之处,人们隐约可见一个舞蹈者的身影,随风起舞,即兴而跳,似乎已经与那黎明时的太阳融化在了一起……”。

〔3〕   舞蹈创造性地塑造了大雁这个草原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

舞蹈开始,他背对观众�碎步交叉移动着双脚,运用蒙古族舞蹈中揉臂和软手的动作,像一只在广阔草原上鼓翅飞翔的大雁,表现了北归大雁的喜悦心情。

它忽而迅猛疾飞,时而低头俯视;一会儿起伏盘旋,一会儿凝神静目……飞落在湖边的大雁欢快地汲水�觅食�嬉戏�轻盈地跳跃着,它自由而欢快�悠闲而自得,让人不由地产生十分美好和丰富的联想。

《雁舞》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观众中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它和舞蹈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致几乎成为了贾作光先生的代名词。

因此,舞蹈在美国演出时曾被称赞是“从中国飞来的天鹅”。

半个世纪以来,贾作光先生也一直被看作是“蒙古族舞蹈的带头雁”。

(张柯语)表明了他在蒙古族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杰出的作用。

对《雁舞》的创作贾作光先生曾说过:“《雁舞》并非直抒动物的本体,而是借助于表现动物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籍以比兴与移情的手法,择其魂,塑其像,逼真地去仿造,以流畅的动作线条,铿锵有力的节奏展示着鲜明的艺术形象。

即是以物拟人的性格,来表现蒙古人民勇敢奋进的精神面貌。

这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给人以鼓舞力量。

”这成为了我们今天解读这部舞蹈作品的最好注释。

贾作光先生的另一部作品《蒙古舞》首演于1949年。

表演者是现在内蒙古著名舞蹈家�教育家斯琴塔日哈和乌云先生

舞蹈内蒙古早期舞蹈创作中较有特色的作品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形式。

这个舞蹈在1949年在参加中国青年文工团赴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进行访问演出中获得好评,并成为出访交流的保留舞目。

女子双人舞《蒙古舞》的创作和表演,虽然远没有象贾作光先生的其他作品一样声名远播�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内蒙古的早期舞蹈创作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此时,蒙古族舞蹈的特色和风格还没有凸现出来,甚至可以说,蒙古族艺术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的路子。

作为这个时期的《蒙古舞》仅是作为一般性的舞蹈来演出,对民族的意识还不够自觉,对蒙古民族特色的形成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预期。

但是,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当岁月的时空跨越到21世纪的时候,当今天蒙古族舞蹈艺术一支独秀,享誉世界的时候。

蓦回首,却发现《蒙古舞》这个震耳发聩的舞蹈名字,岂不是蒙古族几代舞蹈艺术家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蒙古舞蹈的发展和振兴,中国新舞蹈艺术的代表吴晓邦先生不辞艰辛�率先来到内蒙古播下新舞蹈的种子;贾作光先生承前启后�对蒙古族舞蹈不断进行探索和开拓,至今情未了。

此后,在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共和国特殊历史环境下,仍有一大批不俗的舞剧和舞蹈作品问世。

涌现出了蒙古舞剧《达那巴拉》《英雄格斯尔汉》《东归的大雁》《呼伦与贝尔》《蒙古源流》《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

“文革十年”结束之后,内蒙古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复苏,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鄂温克女子群舞《彩虹》作为“思想解放的第一声呼应”,迎来了蒙古族舞蹈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的第二个春天。

蒙古民族舞蹈一展昔日的风采,创造了蒙古族舞蹈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期:《森吉德玛》(后改编成舞剧)《捣茶舞》《任重道远》《达力根拜尔》《珠拉舞》《翔》《爱的奉献》《牧人浪漫曲》《勒勒车情趣》《生命的摇篮》《族魂》《炒米飘香》等舞蹈成为了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舞蹈佳作,并在国内不同层级的舞蹈比赛上屡获大奖。

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蒙古族编导队伍不断壮大,许多以前名不见经传的蒙古族中青年编�表�导演人才横空出世,成为了蒙古族舞蹈创作或表演的中坚力量,为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和活力。

在2007年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这个中国舞蹈最高层级的赛事上,内蒙古自治区创作的《草原酒歌》以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在该赛事以来的首枚金奖,创造了蒙古族舞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上的一次新的突破。

在“荷花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上,贾作光先生即席讲话说:“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我们也要继承传统,贴近生活,在这方面,内蒙古舞蹈文化是走在全国前头的”。

草原酒歌》在中国最高层级的舞蹈赛事中获得金奖绝非偶然。

中国舞蹈理论界的评论普遍认为:“它对草原酒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标志着蒙古族舞蹈文化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象征着内蒙古舞蹈的再次崛起”。

2009年在纪念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活动上,贾作光等4位德高望重的舞蹈界泰斗级人物,首次获得了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大会还同时表彰了一批在新中国培养下成长起来并在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以及舞蹈教育等领域卓有成就的舞蹈家。

内蒙古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斯琴塔日哈、查干•朝鲁获得“卓越贡献舞蹈家奖”,赵林平教授等获了“突出贡献舞蹈家奖”荣誉称号。

二、贾作光先生舞蹈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觉   2009年岁末,在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六十年系列庆典活动中,一场被称为“60年来最大规模的精品舞蹈演出”-《舞动中国》把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这场汇集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舞蹈晚会上,贾作光先生创作蒙古族舞蹈《鄂尔多斯》荟萃其中,成为此次晚会令人注目的节目之一。

《鄂尔多斯舞》是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获奖的蒙古族舞蹈

它首演于1954年,是由贾作光先生编舞,并与斯琴塔日哈联袂领舞的一部蒙古族男女群舞作品

舞蹈曾在195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了一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堪称是蒙古族舞蹈至今常跳不衰的经典之作。

著名的舞蹈理论学者冯双白坦言:“《鄂尔多斯舞》是那个时代里一个容含着多情善感�纯真微笑的象征。

除宗教性的舞蹈之外,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舞蹈像它一样,在一个新诞生的国度里如此流行”。

《鄂尔多斯舞》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舞蹈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更加多样化。

《鄂尔多斯舞》是贾作光先生1951年春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取材于寺庙中喇嘛跳鬼中“撒黄金”、“鹿舞”等素材加以创作舞蹈作品

让“大、小挽手腕”、“软硬动肩”等具有草原舞蹈标识性的动作贯穿始终。

此外,他还创造了“甩手下腰”、“单腿板腰”高难度的技巧,以及“大、小挽手腕”、“软硬动肩”等具有草原舞蹈标识性的动作语汇。

加强了舞蹈艺术感染力。

不仅展现出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的剽悍、粗犷�豪放的性格美,也成为了该舞永恒的艺术视觉形象,永远留在了观众美的记忆之中。

欢快�轻盈的(快板)女性舞蹈,表现了蒙古族女子的奔放和热情的性格。

作者从草原生活的素材里,创造性地提炼出了挤奶�骑马�梳辫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并加以艺术的夸张和渲染,使舞蹈的风格特色更加鲜明�浓郁。

它与男子舞蹈不断地穿插�对舞,彼此交流�呼应地融为一体,不仅烘托了舞蹈热烈的气氛,也使舞蹈在音乐的变奏中,呈现出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情感结构式的变化。

贾作光先生从独具民族特色的藏传“查玛”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查玛”为素材,挖掘�提炼和创造了《鄂尔多斯舞》,并赋予这个舞蹈新的思想内涵。

从而使古老的《查玛》从寺院走入了剧场。

成为了有着更高文化和艺术品位,以及独具蒙古族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舞蹈作品

有的学者认为:贾作光先生的《鄂尔多斯舞》“堪称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开篇之作,是蒙古族舞蹈开始成熟的标志”。

《盅碗舞》是贾作光先生1960年首创,并由斯琴塔日哈表演的民族舞蹈作品

1962年著名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曾以《盅碗舞》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并在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群舞《盅碗舞》中担任领舞。

随着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拍成电影被广泛传播,《盅碗舞》这一蒙古族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舞蹈样式,逐渐被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内蒙古的东(赤峰北部草原)西部(鄂尔多斯地区)都普遍盛行着《顶碗舞》《顶灯舞》以及《盅碗舞》,是北方蒙古族舞蹈中特色鲜明和颇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

它在语言结构和表现形式以及乐器伴奏上,都具有浓郁的蒙古族表现色彩   和典雅�端庄�稳健的风格特点。

在不同版本和类型的《盅碗舞》表演和创作上,它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具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荷花奖”获的金奖的男版群舞《草原酒歌》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独舞《彩虹》是贾作光先生另一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舞蹈作品

舞台的天幕上,雨过天晴后的广袤草原洁净如洗,晴空万里,远处一道弧状的彩虹悬挂在半空中……   哲贵喇 哲贵喇哟 呼伦河地岸边哟……在悠扬、动人的鄂温克民歌声中,四位鄂温克少女步态轻盈、飘逸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她们身着不同色彩的鄂温克服饰,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虹,充溢着生命的动感和梦幻般的浪漫色彩。

这就是1979年由贾作光先生创作的鄂温克族舞蹈彩虹》。

著名舞蹈史论家徐尔充认为:《彩虹》“不仅是蒙古草原人民幸福生活的直观再现和形象描述,而是概括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凝聚了更为复杂的情感,是舞蹈家对多难的人生和充满希望的时代的体验、认识和思考,并以富有美感的动态形象予以表现的结果。

”   舞蹈彩虹》动作语汇上简洁�流畅�易学。

在音乐上采用了鄂温克非常典型的民歌,琅琅上口。

所以《彩虹》1976年一经面世,立即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不仅好评如潮,而且在全国专业文艺团体,甚至在群众中迅速得到普及。

人们哼唱着《彩虹》的舞曲,模仿着《彩虹》的舞步,形成了大街小巷跳《彩虹》的感人场面。

并且在当年的国庆30周年演出时,荣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

舞蹈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在摆脱了“文革十年“中长期精神郁闷�压抑之后,对未来由衷地希望和憧憬。

舞蹈创作里,创作者也仿佛自己置身于博大草原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呼吸着雨过天晴后满目清爽�润泽的空气;沐浴在色彩斑斓�唤起人无限遐想的瑰丽彩虹之中……   把大自然的色彩以及强烈的民族色彩的抽象元素,凝练为舞蹈语言的形象符号,并且转化为对社会以及民族民俗的图解,需要创作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彩虹》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借助自然景观的神奇 彩笔�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富有浪漫色彩的生动图画。

1981年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贾作光先生舞蹈家敖德木勒量身定制了女子独舞《喜悦》。

舞蹈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独�双�三舞蹈比赛上获表演二等奖,198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首届萨日纳奖评选中获一等奖。

《喜悦》是一部主题立意简洁�明快�单纯的情绪舞蹈

它抒发了“十年文革”结束之后,草原人心中所迸发出的欣喜之情,以及对祖国无限美好未来的憧憬。

舞蹈在热烈�奔放的音乐声中,一开始就把观众的情绪一下带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兴奋点上。

仿佛让人郁闷而压抑的感情闸门被突然打开,犹如不可遏止的激情洪流一泻而出,让人感到了情绪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和释放,好像一股清新的空气沁入心脾,那么令人舒心和振奋。

它在表现方法上,一改传统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所谓创作法则,强调了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

“情寄于舞�舞表于情�形神兼备�情舞交融”。

贾作光先生创作上的一贯追求。

他用一个“情”字,贯穿于自己的每一个舞蹈创作的始终,让舞蹈的魂(民族精神)得到无限的张扬,从而达到了一种“人舞合一”的美学境界。

为此他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把这种舞蹈艺术之美浓缩为十个字:“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

这不仅是他对自己舞蹈的经验总结,也是对舞蹈这门表演艺术高度的理论概括。

舞蹈《喜悦》就是贾作光先生这一舞蹈创作思想的完美体现。

舞蹈的表演者者敖德木勒作为两栖舞蹈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喜悦’这一规定情境的表达,也凭借舞蹈《喜悦》创造了自己舞蹈人生的第一个辉煌。

她在舞蹈的二度创作中,牢牢把握住了舞蹈创作者的意图,舞蹈情感的抒发收放自然,刚柔相济�柔而不媚,奔放而不浮躁,含蓄且韵味无穷。

她运用蒙古族舞蹈中最具表现力的肩部动作,忽而欢快跳跃,忽而沉静凝神,节奏婉转起伏,舞步流畅�稳健和富于变化。

她身体语言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和棱角分明的蒙古舞的“软手”和“硬手”,以及富有弹性的“压腕”,加上很好地运用呼吸的起伏,充分地展示出了蒙古女性的丰富情感,以及气质端庄的性格特点。

敖德木勒的表演,填补了内蒙古舞蹈界在十年动乱以后表演艺术的空白。

著名舞蹈贾作光先生在给她的信中,对她出色的表现大加赞赏说:“你的表演又进了一大步,以达到了纯熟的程度,甜而不腻,娴而不雅,雅而不呆……”。

在随后的国内外的演出中,《喜悦》更是好评如潮,常演不衰。

1983年舞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舞台上演出时,返场谢幕达五次之多。

她以炉火纯青的舞技和个性化的表演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使她成为了20世纪八十年代最当红的蒙古族女性舞蹈家。

《喜悦》这部舞蹈作品不仅成为了当时蒙古族舞蹈女演员的试金石,也成为了蒙古族舞台上令人耀眼的经典之作。

结语   在谈及贾作光舞蹈时,我国新舞蹈艺术的代表吴晓邦先生曾说:“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形成风格独特的贾派舞蹈……,贾派舞蹈不仅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舞台上也十分出色。

”   确切地说,贾作光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是从内蒙古开始的。

所以,贾作光先生早期创作的大量舞蹈作品,主要以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为最。

他在内蒙古生活和从事舞蹈工作20多年,不仅熟悉蒙古族民族的语言和习俗,而且与蒙古族人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并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安达”(蒙语之意“朋友”),亲切地称他“呼得音夫”(蒙语之意“草原之子”)。

贾作光先生每到一地也总忘不了动情地说:“我是内蒙古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是吃内蒙古人民的乳汁成长为舞蹈家的”。

的确,贾作光先生舞蹈离不开内蒙古这片沃土,离不开草原文化丰厚的恩赐。

他的舞蹈风格舞情并茂�寓意深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印记。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和沿革上,他无愧于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引领者和擎旗手,他的舞蹈也必将成为蒙古族舞蹈艺术璀璨的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参考文献:   [1]斯琴塔日哈.《蒙古族舞蹈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第一版391页   [2]高明霞.《蒙古族舞蹈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一    版398页   [3]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第一版   [4]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大学出    版社1998年第一版   [5]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一版   [6]百度网.《鄂尔多斯风情》首页      作者简介:   赵小丁,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