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站运行与主要设备维护

引言 毕业论文网 /6/view—11498781.htm  110kV变电站是城市输变电的关键节点,在高压配电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0kV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不但为用户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保障,而且为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重点研究了110kV变电站运行与主要设备维护问题,给出了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能力与设备维护水平的基本方法与措施。

作为用户与电网之间的纽带,变电站作为城市输变电的枢纽,在高压配电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110kV电压在我国电网中的使用最为普遍,所以如果110kV变电站发生严重故障,那么势必造成大面积断电事故,甚至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为此,提高110kV变电站运行可靠性以及工作人员变电站设备维护的能力对城市输变电网络安全运行与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分别从110kV变电站运行与主要设备维护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给出了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能力与设备维护水平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措施。

2、变电站运行   2.1程序化操作   因为110kV变电站属于高压配电,所以工作人员安全操作是重要问题。

如果操作不规范,那么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极有可能受到威胁。

例如,当检修设备时,如果某工作人员取下合闸熔断器而在同一线路上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却不知情地操作断路器,那么非常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变电站可采用程序化操作代替人为操作

程序化操作是由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外部遥控实现对电站内部的设备进行控制。

因为程序化操作实现了变电站的无人值守,所以安全操作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

2.2功能综合化与系统模块化   现代变电站多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具体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是多种专业交叉、多系统配合与集成的产物。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故障检测与诊断、无功电压调节和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等多个子系统的综合,为变电站的综合控制奠定了基础。

在功能综合化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模块化设计,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接口功能模块的扩充,有利于变电站适应集中式以及结构集中式组屏。

2.3规章制度   即便采用了先进的程序化操作和站内自动化装置,类似故障诊断与变电站装备动作指令的发出大多还是由工作人员完成。

因此为了保证110kV变电站的正常使用和运行,完善与严格的变电站内部规章制度必不可少。

规章制度涵盖了与变电站相关的所有方面,例如设备操作规范、工作的责任制以及巡视制度等等,以此来保证变电站设备安全运行

2.4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变电站中的先进控制设备与管理机制需要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因此必须重视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变电站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修养与工作能力。

不仅如此,还有给予工作人员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使用先进的变电站设备,从而使他们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3、变电站设备维护   3.1维护站内设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变电站进行现代化改造,大批的自动化装备和先进的控制系统纷纷投入运行

因为工作人员变电站的遥控与故障诊断大多来源于自动化装备的实时信息反馈,所以一旦负责反馈的精密仪器发生故障,那么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为此,必须提高维护意识,加强对变电站关键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实现方法有很多,例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以及工作人员变电站自身的积极保护意识等。

3.2定期巡视主要设备   在我国,设备自动化程序低下的110kV变电站依然存在,为了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对主要设备定期巡视。

以我国未技改前的沙头角110kV户外式变电站为例,由于设备陈旧,充油机经常渗油,乃至半个月必须充油一次,否则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在5月至6月期间,大量的鸟在变电站构架上筑巢,威胁设备安全运行;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必须对主要设备进行巡视。

3.3故障记录   110kV变电站设备故障一般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对这些故障情况进行全程定量记录有利于分析诊断故障原因,还可为设计新变电站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对于装备了自动化设备的无人值守式变电站,可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将变电站所有设备运行数据同步地传输给控制中心并全程记录,便于数据综合统计与分析,实现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

在“状态检修”时,根据北斗导航系统传输给控制中心的故障数据分析故障状态并给出诊断结果,从而实现目的明确的检修

这种新式的检修方式不但能够节约成本,而且大大地减少了检修时间。

4、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110kV变电站运行与主要设备维护逐步实现了自动化与现代化,大大提高了电网一、二次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对城市输变电网络安全运行与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国网博兴县供电公司)。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