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问题探讨

民乐县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问题探讨

民乐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自流灌溉农业县。总耕地面积6.20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4.87万hm2,旱地面积1.33万hm2。灌溉面积5.73万hm2,其中农田灌溉面积4.87万hm2,林草灌溉面积0.86万hm2。县境内水资源总量为4.3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4.12亿m3,人均占有1 700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紧缺历来是制约全县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水资源供需分析  1.1 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现状水利工程可供水资源总量为:平水年(P=50 %)为33 275万m3,偏枯年(P=75 %)为29 694万m3,枯水年(P=90 %)为25 795万m3;现状水平年全县总需水量40 940万m3。在现状水利工程供水条件下,平水年缺水7 665万m3,偏枯缺水11 246万m3,枯水年缺水15 145万m3。  1.2 2015年水资源供需预测  2015年水利工程可供水资源总量为:平水年(P=50 %)为34 083万m3,偏枯年(P=75 %)为30 434万m3,枯水年(P=90 %)为26 455万m3;依据各业发展规模和用水定额,预计到2010年全县总需水量40 040万m3。平水年缺水5 957万m3,偏枯缺水9 606万m3,枯水年缺水13 585万m3。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 水资源及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民乐县水资源及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用水结构不尽合理,供需水矛盾日益加剧,单位耗水量过大,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发展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综合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型缺水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设施型缺水径流调节能力差,骨干引水工程老化严重,田间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管理型缺水水资源统一管理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指标尚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行业用水结构和农作物种植规模、结构不尽合理,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低下。  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在节水型社会本文由收集整理建设方案的框架前提下,依据不同水文年相应的可供水量作为控制指标,配置各业用水总量,制定全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体方案。当可供水量大于用水总量时,以用水总量进行配置,多余水量作为生态用水;当可供水量小于用水总量时,除全部引用地表可供水量外,适当开采地下水资源量,解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全县各业用水中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9 %,在保证生活用水,倾斜工业用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的情况下,重点对农业用水进行水资源配置

论文网   按照公平、公正和共享、系统性和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优先性和高效性的原则,在调查分析全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按照不同来水情况,确定各行业、各灌区在不同水平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定额管理指标,明晰各行业、各灌区的初始水权,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目前全县适种的主要农作物有15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豆类、玉米、洋芋、糜谷,经济作物主要有大麦、蒜菜、甜菜、药材、胡麻、油菜、制种,草类主要有苜蓿。以现有的灌溉制度为依据,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所属灌溉供水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供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相对稳定性,拟定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在种植规模上力求种植面积最大化,种植结构上注重压夏扩秋,减粮增经,按不同频率供水条件进行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分析。  依据以供定需、量水种植,节约用水、增产增效,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确保口粮,综合规划、分区供水,全面分析、重点研究的原则,拟定不同水资源供给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规模和结构调整方案。  经过分析研究,确定在P=50 %时,全县水浇地种植面积为4.17万hm2,其中:一类区种植面积1.37万hm2,二类区2.01万hm2,三类区0.78万hm2;夏秋禾作物种植比例62︰38;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50︰50。在P=75 %时,全县水浇地种植面积为3.79万hm2,其中:一类区种植面积1.07万hm2,二类区2.03万hm2,三类区0.70万hm2;夏秋禾作物种植比例62︰38;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48︰52。

5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  5.1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  5.1.1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水权,建立水资源宏观调控体系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水务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明晰水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权等,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5.1.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供定需,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结构 在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依据初始水权,确定与供水量相适应的农业种植规模和结构,采用多种措施开展农业节水;围绕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和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逐步加大生态供水量,促进生态改善。  5.1.3 确定合理水价,定额管理,建立水资源价格调控体系 按照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定期测算供水成本价格,结合行业用水特点和用水者承受能力,适度调整水价,探索实行季节浮动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利用水价这个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