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珍品钱“大安通宝”] 西夏大安通宝

汉文直读大安通宝”,存世极少。

不但在古代关于钱币方面图谱中不见记载,近代的《古钱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也没有刊录。

近代有些私人收藏名家也没有留下关于此钱的文字。

直读大安通宝”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1981年。

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有个三道营子的地方,一位叫李斌的农民,在自家院子内打井时,发现了一处窖藏古钱

这批古钱重达1500余斤,数量达20余万枚,其中珍稀品仅有数枚而已。

由此可见古钱收藏难度之大。

这批出土古钱中,最可圈点的,就是1枚汉文直读大安通宝”。

这是1枚有明确纪年的年号钱,其历史意义不言自明,又有完整的考古记录,具备真正的考古价值。

如今存世的很多珍稀名品古币,尽管在行家手里倒来倒去,又多被著名收藏家珍藏,但是缺少出土记录。

这些古币往往从面世之日起,学者、收藏家和爱好者,就对其真伪喋喋不休地争论,甚至百余年仍旧难分真腰。

直读大安通宝”身份简单明了,但是其身世却值得考证。

中国历史上的大安年号有3个,他们分别是建元于:西夏惠宗赵秉常的公元1075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公元1085年,最后是金卫绍王公元1209年。

这3个分别建元大安年的,都是宋代雄踞中国西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

他们为什么都钟情于“大安二字,也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

在这3个都行有大安年号的政权中,谁最有可能铸行直读大安通宝”呢?首先可以排除金卫绍王

这批出土古钱的下限是辽国的“天庆元宝”,还有北宋的“政和通宝”,说明这批窖藏古钱的埋藏时间不晚于公元1120年,距金卫绍王大安年相差近百年。

西夏惠宗大安年是公元1075年至1085年,而辽道大安年则从公元1085年至公元1094年,两者年代头尾相接。

据考证,古钱出土地点是辽国的属地,三道营子曾经是辽国的军事重镇。

这20余万枚古钱,是公元1125年左右,金灭辽时埋藏的国库钱,或者是军饷。

按理论分析,辽道宗耶律洪基是铸行“大安通宝”的首选。

收藏古钱的爱好者都知道,俗称辽钱下八品中,有一种“大安元宝”。

大安元宝”旋读,安字有长“安”、短“安”两种版别,长“安”版比较少见。

从“大安元宝”钱上能看出辽钱的特征:制作略欠工整,文字草率。

这一点与直渎“大安通宝”的特征明显不符。

古人称钱为泉,是注重钱的流通功能,直读大安通宝”虽然从辽地出土,但却是流入辽国西夏铸钱。

最直接的佐证是:西夏稍晚于大安年间的公元1119年,铸有“元德通宝”。

传世的“元德通宝”中,“通宝二字与“大安通宝”的“通宝二字几乎完全一样,况且两者钱文均为直读

用传世品印证了出土品。

直读大安通宝”为西夏铸行,是目前古钱收藏界的共识。

图中的“大安通宝”,是我2000年前后,购自一个比较熟悉的古钱商。

此钱土锈结实,曾经多人倒手,反复摩挲后,整个钱体已经呈现传世古色。

但是仔细观察,钱体上红、绿、蓝锈,斑斑点点、肉眼可见。

从钱文上也可领略到这枚钱的独特之处。

大安”与“通宝”为截然不同的两种字体。

曾有文章说:直读大安通宝”为西夏惠宗赵秉常御书。

我认为此论点经不起推敲。

大安二字为楷书,字体呆拙。

而“通宝二字,实为借用唐初欧阳询书写的“开元通宝”钱文中的隶书“通宝二字

大安”与“通宝”钱文书法风格迥异,不知道御书一说源自何据。

直读大安通宝”自首枚面世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多枚。

2005年第3期《中国钱币》披露了大字、小字版直读大安通宝”各1枚。

这两枚钱由民间收藏人士考证了确切的出土地点,这种现象令人欣喜。

直读大安通宝”至今已经发现3个版别,即背穿上仰月、大字光背、小字光背。

(责编:丁丑)。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