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有溫度的新時代新故事_做新时代有温度的青年

[摘要]新聞戰線深入開展“新春基層”活動,是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也是推動廣大新聞工作者轉作風、改文風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光明日報作為樣本,對該報2019年“新春基層”宣傳報道進行系統梳理,就主流媒體如何在宣傳報道中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進行分析與建言。

[關鍵詞]“新春基層” “四力” 光明日報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是新聞戰線深入開展“新春基層”活動的第9年。今年的“新春基層”是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背景下,廣大新聞記者大力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意義特殊。在整個行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如何年年“走基層”,每每出新意?怎樣在各大媒體的同台競技中凸顯特色、高人一籌?如何以“新春基層”為契機鍛煉隊伍,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光明日報集合全媒體矩陣資源力量,在這個春天給出一張亮眼答卷。

今年,光明日報加大力度精心組織“新春基層”活動,近100位記者奔赴祖國大江南北,深入改革發展現場,深入生產生活一線,聽民情、訪民生,體味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反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帶來的變化,挖掘春節中蘊含的深厚傳統文化內涵,共採寫刊發了近200篇接地氣、冒熱氣的稿件,策劃推出了10余塊富含光明特色的專版,制作推送了數個百萬級別網絡傳播量的融媒體產品,收獲讀者網友的廣泛好評。

在深入一線中鍛煉強勁腳力

隻有走出去,才能察實情﹔隻有俯下身,才能動真情。腳力新聞報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記者工作的根基所在。以腳力深入廣大基層,是作為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練好腳力,方能行得遠、走得快,方能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奔赴新聞現場,開展深入、生動的報道

腳力在跋山涉水中練就。2018年,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守島32年的動人事跡,讓無數國人流下感動的淚水。光明日報作為最早持續報道夫婦二人的媒體,早已與開山島產生了特殊的關聯。今年,由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李春林帶隊,長期報道王繼才夫婦事跡的記者鄭晉鳴等一行8人,在元宵節這一特殊日子,再次踏上開山島,跟進採訪繼續守島的王仕花。《這個元宵節,我們在開山島過》《開山島上溫馨的元宵節》等報道,記錄了在這個面積僅有0.013平方公裡的小島上,記者採訪對象組成“一家人”同度溫暖團圓節的點點滴滴,細節感人至深:“晚上望著遠方燈火通明的海岸線,有種與世隔絕的無力感。而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了32年。”年輕記者王子墨深有感觸地表示,置身相同環境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了觸及靈魂深處的震撼,對夫婦倆的敬佩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腳力在蹲點走訪中堅實。“新春基層”開展以來,車站碼頭始終是個特殊的“窗口”。通過這扇窗口,最能展現流動中國、發展中國、安全中國、溫暖中國的生動現場,最能捕捉歸鄉人最真實的感悟。光明日報記者在年前走訪北京南站等,以微視頻“街採”的形式,在火車站“蹲”出了百姓真實心聲。以此採集制作的產品在微博、客戶端推出,在旅客或欣喜、或傷感、或平淡、或期盼的語氣中,廣大網友尋得溫情與共鳴。參與採訪的年輕記者劉嘉麗說:“通過一天的觀察,大家說的話不盡相同,但孝老愛親的文化傳統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這一整天的‘蹲守’深化了我對記者職業的認知。”。

腳力在版式創意中凸顯。光明日報新春基層”系列子欄目絕大部分在一版重要位置推出,雙頭條甚至多頭條已經成為春節期間版面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精心運用的版面語言,讓記者們奔赴各地採寫的新春見聞能在同一時刻鮮活呈現。例如,2月6日光明日報一版頭條位置組合刊發的《脫貧路上又見春光》《春節西湖看旅游》《新年俗裡話北京》《暖企行動助推民營經濟謀新篇》四篇報道,就匯聚了東西南北的新春見聞,從百姓脫貧攻堅到民企改革創新,從西湖文化產業到廟會年俗氣象,不但有記者細致觀察,更融入記者深刻思考,以小見大,生動展現了大江南北新春風貌和巨大變遷。

在洞察時代中收獲敏銳眼力

記者既是新聞報道者,也是時代的觀察者、社會的瞭望者。在好故事、好作品的背后,是一雙雙具有發現力、辨別力、判斷力、預見力的“記者之眼”。練就敏銳眼力,方能發掘和理解來自基層和一線的鮮活素材,更好地實現守正創新。

眼力是觀察力判斷力。媒體對自身基因的審視,對採訪對象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傳播力影響力。今年,光明日報充分發揮聯系知識分子的優勢與特色,提前謀劃,選派骨干力量走訪看望多位特殊的“80后”“90后”——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兩院院士、建筑大師吳良鏞,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厲以寧,詩譯英法唯一人、翻譯家許淵沖等不同領域的國寶級大家。“新春訪名家”專欄稿件一經亮相,就獲得讀者和網友的熱烈反響。相關視頻在光明日報微博的點擊量兩小時就突破百萬,有網友留言:“不是流量,卻有重量。光明日報做的東西或許沒那麼火,但還體現出了重量,這是她作為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追求。聽到98歲的許淵沖用英語說祝福,眼淚都快下來了!”“共和國七十年,只是他們的后青春期人生﹔中國當代史,不過是他們一生的回憶。”。

眼力是感悟力理解力。隻有通過眼力的廣大精微,才能更好地洞察世情百態,感悟與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前幾年,網絡上曾有不實的“返鄉記”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產生惡劣影響。2月19日光明日報一版頭條刊發的《家宴中心家味濃》,以一篇漂亮的“記者返鄉記”,給不實報道一記有力回擊。記者以歸鄉人和新聞人的視角重新走進家鄉,在一場場熱鬧、朴實、溫馨的家宴中,記者以敏銳的感知力捕捉到移風易俗對百姓是行為習慣的改變,更是價值觀念的改變。“過年沒那麼累了,家的溫情在回歸。”在記者的生動描繪中,小切口刻畫大主題,報道主旨躍然紙上。

眼力是發現力創新力。基層新事無限多,當記者找尋新時代的新看點,報道就會呈現出“十足鮮味”。光明日報1月28日一版刊發的《新科技改變春運》,一改春運的傳統視角,帶領廣大讀者發現了浙江杭州火車東站內十足的科技感。站內“靈靈”5G機器人為旅客提供票務信息、與旅客互動寫賀卡——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被記者敏銳地捕捉下來,形成了有趣的春運見聞。除此之外,“刷臉”進站、“聰明廁所”等新科技也沒有逃過記者的雙眼。憑借敏銳的發現力,一條條“活魚”躍動精彩,吸引人,感染人。

在統籌深思中練就過硬腦力

新聞宣傳是一場復雜而系統的腦力運作。這種主觀意志下能動的思考,始終貫穿於新聞報道的全過程。記者採訪和發現,要通過腦力加工實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新聞的價值和取向,更需要腦力激蕩,立足更高的站位和更全面的角度,才能傳播正確的新聞觀、價值觀、世界觀。

腦力在策劃先行中豐沛。光明日報的“新春基層”今年更強化了策劃力量。子專欄上,“我與祖國同奮斗”講各行各業奮斗者的筑夢故事,“圍爐思年話變化”述欣喜感人的回鄉見聞,“文化味裡品新年”展國風濃郁的年俗新景,“行囊裡的春運”敘溫暖人心的春運故事,“南國春早”呈生機盎然的新春景致。專版上,“踏上溫暖回家路”“敘敘團圓好時光”“品品年俗文化味”“算算脫貧致富賬”“說說新年新願望”“看看海外中國年”等關鍵詞,為每一個版面提煉出了鮮明主題。此外,光明日報微博中還開設“記錄流動的中國”話題,微信上推出“新春故事”欄目……不論是名稱還是內容,每一個板塊都有自身獨特的表達與聚焦,力求以一個完整的產品矩陣,實現採編發一體、媒體深度融合、線上線下統一的“新春基層”全媒體傳播。

腦力在暖心評論中激蕩。言論最能體現思考,也是光明日報新春基層報道的一個重要板塊。春節期間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春夜讀”系列,就春節期間一系列輿論熱點話題及時撰寫評論,連續推出了《親情的溫度,不在紅包的厚度》《票價最低2元的綠皮車,為什麼是“全村的希望”?》《爭執回誰家過年致妻子暈厥,何必呢?》等作品。該系列突破了傳統言論評論的話語體系,在春節這一特殊時間段,更加注重共情,強調走心。每晚8點,溫馨文字伴隨溫暖聲音如約而至,帶來春日暖意的同時發人深思。

腦力在融合傳播中升華。在“新春基層報道中加強傳播性和互動性,以別具一格的表現形式展現深沉、多樣的春節文化,已經成為媒體以融合傳播體現腦力的較量。例如,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床前明月光,我要回回回回回回故鄉!》《社會各界人士春運圖鑒》等,巧妙從古代畫作入手,選取並解讀了古代人出行百態,文風輕鬆活潑、妙趣橫生,多個公號進行轉載並獲得10萬+傳播量,不少網友表示:“這個文案可以算得上是文案界的‘奧斯卡’了,很走心!”此外,光明記者在武警部隊“新春基層”網絡新媒體主題宣傳活動期間,推出《戰鼓催春:探訪武警陝西省總隊的“最萌戰士”》直播活動,觀看量達到84.2萬,得到“中國武警頭條號”和武警部隊所屬35家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

在描摹時代中彰顯不凡筆力。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的孜孜追求。腳力眼力腦力,最后都要落在筆力上來體現。今天,記者手中已經擁有“口頭、筆頭、鏡頭”等多種武器,要運用好這“十八般兵器”,本質上還是要改文風。筆觸伸進土地,精神才有養分,文字才有溫度。文風改到位了,報道自然就有凝聚力、引領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以筆力回歸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第一原則,也是“走基層”的第一要義。真實、親近、質朴,這是一大批“新春基層報道的特色與魅力所在。光明日報1月24日一版刊發的《太湖蟹農的新生活》,從53歲的漁民周榮根這個冬天“閑”下來的原因入手,講述了太湖地區漁民養殖戶從圍網養蟹到開設農家樂、漁家樂和民宿的生產轉型。2月6日刊發的《脫貧路上又見春光》細節鮮活,村容村貌的巨變、群眾脫貧的喜悅、干部扶貧的真功一一展現。記者沒有任何鋪陳和渲染,但在質朴、平實的講述中,太湖地區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現狀與蘭考干部群眾良好的精神狀態躍然紙上,從這兩篇報道,可一窺光明記者的追求。

以筆力訴諸真情。來自基層報道,隻有講述鄉裡鄉親的故事,暢敘真切的親情鄉情,才能打動人心。記者王瑟在春節期間奔波了8000余公裡,寫下《“汗汗”的第一個春運》《小站鐵路人》《“民族團結一家親號”上的春晚》《社火巡游鬧新春》等4篇報道,講述了4個溫暖動人的新春故事,令不少讀者掬淚。作者感言:“很苦很累,也很甜很幸福。如果說是什麼讓我如此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一線,是因為這些採訪對象永遠感動著我,激勵著我,讓我永遠記著一個記者的職責:走到、看到、想到、寫到。”。

以筆力傳遞真知。隻有建立在記者扎實准備、深入採訪的基礎上,報道才能在打動人心的同時,傳遞知識營養,傳播傳統文化。今年,光明日報除了在周刊專刊推出一系列文化特色濃郁的專版外,還在一批具有現場感的稿件和融媒體產品中,突出了這一目標。例如,來自不同部門的多位記者組成的報道小組於年前走訪了北京一零一中學的歷史老師陳昂,通過長達一天的採訪、拍攝,不僅採寫了鮮活的稿件《流溢在筆墨紙端的祝福》,還同時推出《上下聯怎麼分,橫批怎麼寫……這些關於春聯的硬核知識,了解一下》等多個微視頻,既活潑又厚重,既有新鮮見聞又有知識含量,中華傳統文化借助多媒體表現手段,得到了進一步傳承與弘揚。

(作者單位:光明日報)。

責編/張曉燕。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