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天蟾不成角儿

天蟾舞台,位于福州路云南路转角,坐西南朝东北,1925年由三元公司投资兴建,英籍建筑师艾考脱兰设计,1926年2月7日开业,当时名称叫大新舞台,1928年大新舞台改名上海舞台,1930年再改名为天声舞台

老的天蟾舞台位于今九江路湖北路口,是向永安公司租赁的,1929年,永安公司收归天蟾旧址,天蟾舞台把招牌移至大新舞台,大新舞台遂改称天蟾舞台

毕业论文网   整个剧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7平方米,其中演出使用面积3602平方米,屋顶呈拱型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

当时根据戏曲传统表演特点,把舞台台唇筑成伸出式半圆型,延伸至观众厅4.5米,三面环临观众,演员可走到台唇表演。

除了舞台以外,还有乐池、观众休息厅等,建成时四层座位共3917个,是当时上海座位最多的演出场所。

在20世纪30年代,天蟾舞台与文明大舞台、共舞台、中国大戏院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

一些京剧名角都曾在此演出

海派京剧的特色之一是连台本戏,在上海京剧舞台中,天蟾舞台素以编排大型本戏出名。

1921年6月,天蟾舞台编排上演了《狸猫换太子》,成为海派京剧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海派京剧注重舞台布景的创新,通过逼真的舞台布景,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全新的感觉。

天蟾舞台还不惜工本大量使用机关布景,给人以一个眼花缭乱的感觉。

天蟾戏班也素以名角荟萃著称,1913年,梅兰芳在天蟾挂头牌一炮打响,后来,常恒春、周信芳等也长期在此演出,他们都是天蟾的台柱,另外如高盛鳞、谭元寿、魏莲芳、小王佳卿、李宝魁、艾世菊、李丽芳等均搭过“天蟾”班底。

据《上海京剧志》称,天蟾的戏班最多时拥有演员200余人,20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史上,许多有影响的演员都曾在此登台,曾有“(京角)不进天不成角儿”之说。

1953年夏秋,李如春主演的《包公》,连满三个月,创“天蟾”卖座最高纪录。

1954年6月,天蟾舞台移交市文化局。

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主演的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新编现代昆剧《琼花》均首演于此。

1966年改名劳动剧场

1994年,经邵逸夫先生捐资,天蟾舞台进行了改建,更名为“逸夫舞台”,成为上海戏迷观赏各类戏曲的重要场所。

一有名角登台献艺或好戏上演,戏迷观众总会云集剧场门前,成为福州路一道文化风景。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