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子读音_壳与芯子:梦与真的痛苦分裂

壳与芯子,是一个贯穿小说《长恨歌》始终的文学意象。

生活在壳里,芯子拼命地拉扯,把梦境打碎,让你现实,让你平淡。

生活在芯子里,壳又拼命地诱惑,让你在回忆中痛苦,憧憬中绝望。

就这样,欲望不得,却也平淡不得,在梦与真的争夺与撕裂中,王琦瑶死了,她的上海也死了。

她们被梦与真、幻境与现实撕裂了。

本文以“壳与芯子”为线索,试图呈现上海王琦瑶在梦与真的分裂中苦苦挣扎的状态,从而引发现代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巴尔扎克曾留给我们一个有趣的提示:有型空间和人格之间有着相互观照与塑造的关系。

大卫?哈维在《巴黎城记》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巴黎的生态学与巴黎居民的人格乃是彼此的镜像。

小说《长恨歌》就是这一理论的很好诠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王琦瑶是同构的,王琦瑶们的性格赋予了上海“味道”,上海繁华抑或阴晦也给王琦瑶们染上了高贵而悲戚的气质。

上海王琦瑶互为镜像的同构关系中,有一组意象或明或暗地多次出现,并始终贯穿整篇小说,那就是“壳与芯子”。

壳与芯子,对上海来说,就是繁华与阴晦;对王琦瑶来说,就是如梦如幻的欲望与平实残酷的现实。

壳子是梦,芯子是真,小说的结尾,王琦瑶和她的上海就在这痛苦的分裂中慢慢“死”去。

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壳与芯子”是在第一部分的“流言”中,小说这样写道:“这东方巴黎遍布远东的神奇传说,拨开壳看,其实就是流言的芯子

就好像珍珠的芯子,其实是粗糙的沙粒。

上海的壳珍珠般绚烂,是由权力、财富、欲望、幻想等组成的美丽外壳,而她的芯子是流言,是日常最琐碎的、最平实的、见不得人的东西,却也是最真实的东西。

王琦瑶的壳是沪上淑媛的纯真,是上海小姐的传奇,是爱丽丝公寓的神秘,而她的芯子却是吴佩珍、蒋丽莉身边的玩伴,是阿二的阿姐,是平安里那个守着一盒金条的女人,是为女儿积攒多年嫁妆的单身母亲……如梦如幻,似真非真,上海王琦瑶都迷失在这壳与芯子之间,在梦与真的撕扯中艰难地走完旅程。

一、上海的壳,王琦瑶的壳   小说的第一部分是戏剧性的,一切都是上海式的外衣、上海式的壳。

片厂试镜、沪上淑媛、选美胜出、金屋藏娇、藏娇人身遇不测……这一切都是最合乎大众的上海想象。

这带有表演性质的,城市与人的宏大绚丽的外表就构成了上海王琦瑶的壳。

壳子之于二十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充满了奇迹的十里洋场,片厂、明星、选美场、舞池、时尚杂志、爱丽丝公寓……上海壳子罩着一团团向上攀爬、征服城市的欲望

这里既是冒险的乐园,又是财、权展示的平台。

“大街上的景色……是带有演出性质,程式化的”,人们看到上海壳子,便纷纷装扮起自己的壳子来。

于是,“街上走的人,都是戴了假面具的人……连俗套都称不上,是俗套外面的壳子

”于是,上海的小姐们“和她们的父兄一样,渴望出人头地,有着名利心,而且行动积极……她们甚至更勇敢,更坚韧,不怕失败和打击。

”   王琦瑶正是上海人的典型代表。

壳子套在王琦瑶的身上是梦幻的:片厂的试镜,杂志的亮相,选美的惊艳,痴情才子程先生的追捧,与李主任戏剧般的邂逅,爱丽丝公寓的女主人……王琦瑶在一步步践履每一个普通上海女孩的欲望之梦,却也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自己的梦在上海的庇佑下仍一步步破灭,而慢慢剥落上海的壳,也渐渐剥去自己的壳。

王琦瑶欲望之梦的开始可以说是在“片厂”。

片厂”是上海繁华壳子的缩影,电影与上海,其实就是寓生活于表演之中。

壳子的迷恋,也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梦的悲剧收场。

片厂王琦瑶踏上了追梦的路。

从此,戏与人生,壳子芯子交错缠绕,分不清谁在谁中。

沪上淑媛的小有名气助长了王琦瑶的梦,上海小姐的选美则使王琦瑶欲望趋于高潮。

名利欲望本就不是简单的促进与被促进,而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越有名利,就越渴望这名利来的再多些,对名利越是渴望,也就越是勇敢地追逐。

一次次的成功使王琦瑶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形成了她对华美壳子迷恋的态度。

而与李主任的初夜是绚丽壳子剥落的开始。

“一夜之间,从嫩走到熟,却是生生灭灭,永远不息,一代换一代的。

”从嫩到熟,王琦瑶“想她婚服倒是穿了两次,一次在片厂,一次在决赛的舞台,可真正该穿婚服了,却没有穿。

”从嫩到熟,“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却是实惠。

”从嫩到熟,王琦瑶似乎放弃了“面子和芯子两全”的梦,但这仅是对自己的安慰而已。

希望是欲望的记忆。

辉煌,又怎么能放得下呢?一代换一代,上海又将把王琦瑶重复多少次呢?   上海壳子王琦瑶壳子互为镜像,上海繁华王琦瑶欲望、幻想互相成就。

上海这城市的繁华起码有一半是靠了她们的名利心。

”而这名利心也是靠了上海,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壳子终究是壳子,真东西在哪里呢?真东西是体面后头的东西,这就引出了小说的第二部分。

二、上海芯子王琦瑶芯子   “风是和暖的,夹了油烟和泔水的气味,这其实才是上海芯子里的气味。

”“‘上海生活’的芯子,穿衣吃饭,细水长流的,贴切得不能再贴切。

”就这样,当上海从宏大的十里洋场蜷缩进平安里,含蓄进平安里的一座小楼,拉开帷幕,上海芯子正式登场了,开始向我们展示体面后头的东西。

小说从第二部分开始,与第一部分的戏剧性相比,要更真实些。

王安忆自己也说“觉得这一部写的最称心……从一开头便从容而下……所有的人物都在自由活动,主动走向命运。

”这是锋芒毕露后的收敛,冲动淡去,回归朴实和平淡。

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发自肺腑的走进琐碎,而是无奈之举,无论是上海还是王琦瑶,骨子里都无时无刻不在期待重生,期待回到那个繁华的梦中,期待梦幻的壳。

上海真是不可思议,它的辉煌叫人一生难忘,什么都过去了,化泥化灰,化成爬墙虎,那辉煌的光却在照耀……从来没有它,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再也放不下了。

对于王琦瑶也有一段极其相似的叙述。

当她想用金条挽留老克腊,想叫他陪她几年的时候,小说这样写到:   倘若一直没有他倒没什么,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便觉得脱了底,什么也没了。

芯子里生活,埋头于各自的柴米生计,心底想的却是壳子

这对壳与芯子的矛盾使小说中的人物掉进悲剧的深渊。

首先是王琦瑶

失去了李主任,失去了爱丽丝,就失去了在上海名利场中的核心地位,失去了美丽的壳子,入住平安里。

尽管王琦瑶曾倔强地反对严家师母为男人做女人的理论,“负气似地说:我偏是为自己做的。

”但她的芯子,她的芯子里的生活十足地与男人有关。

从几个男人的角度能更好地看清王琦瑶的壳与芯子

男人们爱的是王琦瑶芯子吗?不是的!当她把壳子褪去,卸去沪上淑媛的纯真、上海小姐的传奇和爱丽丝公寓的神秘之后,当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王琦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离去。

正如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所说,美貌不允许晚婚。

女人就要在壳子最美的时候把自己嫁掉。

王琦瑶错过了,没了青春、神秘和贞洁,她的芯子竟一个男人也留不住。

阿二对王琦瑶朦胧的向往里,“并不光有爱,还有着膜拜在其中。

王琦瑶不是一个人,而是化开来,弥漫和洋溢在空气里的一个灵样的东西……海市蜃楼一般。

”不知是湮没在人海之中,还是在芯子中清醒,了解到了壳与芯子的本质。

但入沪之后,阿二便确是没有了音信。

康明逊是王琦瑶唯一说过“爱”字的男人。

那是在王琦瑶怀孕后,康明逊为她烧饭,一个吃着,一个站着,双双掉下泪来。

王琦瑶抚摸着康明逊的头发,“含泪微笑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这时候,王琦瑶发现自己真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为他做什么都肯。

”而康明逊迷恋的只是王琦瑶身上旧日时光的味道,沉醉的只是昔日的情感和生活方式,他爱的只是王琦瑶壳子

当孩子的到来剥落王琦瑶怀旧的神秘与美丽,仅以一个普通女人的身份出现在康明逊眼前并渴望他承担起丈夫责任的时候,他退却了。

和程先生的结识就是在壳子里。

摄影,是把女性美丽的容颜永久地定格在画面之中,镜头会将现实生活中混乱和邋遢都滤掉,留下一个美丽的倩影。

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感情夹杂了太多虚幻的想象。

重逢中,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女人剥去了壳子,一个不爱自己,而只是出于报恩想委身于他的女人芯子真实起来,终于,程先生也抽身离去了。

老克腊也是。

他“其实是有些把王琦瑶当好莱坞电影的女主角了,他……当的是忠诚的观众,将戏剧当人生的那类观众。

他真爱那年头的戏剧……常常忘了自己身处何地。

”一个回忆,一个憧憬,他们恰巧碰在了一起。

终于,“看见她枕头上染发水的污迹,情绪更低落了。

”   在人间烟火中,王琦瑶真实起来,从戏言阿二养不起自己,到散尽生存的“底”只为让老克腊能陪陪自己。

从拒绝片厂导演的劝阻,走上选美之路的单纯的执拗,到对着薇薇的时代,喊出“你们将来不知是个什么命运呢!”王琦瑶的壳剥落了,剩下个芯子,在人家的时代里,寄人篱下。

至此,上海的无情残忍与王琦瑶们的现实痛楚互为镜像,上海芯子王琦瑶芯子相依为命,挣扎着想往壳子里钻,却没有办法。

每一次希望都是失望的开始,明知道一切繁华转眼便成过眼云烟,可梦的吸引毕竟太强烈了,而我们却都只是凡夫俗子。

三、上海的死,王琦瑶的死   “瓦碎了有三分之一,有些地方加铺了油毛毡,木头门窗发黑朽烂,满目灰拓拓的白色”平安里老了,王琦瑶上海老了,王琦瑶自己也老了,而老去的过程正是死亡的过程。

这死不平常!这死不是平静地慈祥地熄灭生命之光,而是挣扎着,充满痛楚地闭上眼睛。

生活在壳子里,芯子拼命地拉扯,把梦境打碎,让你现实,让你平淡。

生活在芯子里,壳子又拼命地诱惑,让你在回忆中痛苦,憧憬中绝望。

就这样,欲望不得,却也平淡不得,在梦与真的争夺与撕裂中,王琦瑶死了,她的上海也死了。

这是被梦与真、幻境与现实撕裂的。

半梦半醒,想梦而不得,想真而不甘。

上海形成鲜明对照的两次他地的穿插――邬桥和杭州,记录了王琦瑶的挣扎。

邬桥是悠闲的,是有些佛理的,是空净的,是通灵的,是远离奢华的。

它能引渡众生,在王琦瑶这里,却抵不过上海的情欲无限。

邬桥天上的云,都是上海的形状”,那个时候的王琦瑶还太年轻,领会不了外婆带她去邬桥的用意,更接受不了邬桥的缓慢和空幽。

可当她带着薇薇和小林去到杭州的时候,情形却已悄然改变。

“九溪十八涧,一派空山鸟语的意境,心想去那里做个女隐士怎么样?……但又觉得现在再去做隐士,有些晚了,已经付出的那半生的代价,难道都算作徒劳?都不计结果了?岂不是吃了大亏,又岂不是半途而废。

再要去想那结果当是什么,思想却弥漫开来,抓又抓不住。

”被现实的真、被世俗的芯子摧毁了梦,王琦瑶想屈服了,不然怎么会动了做隐士的心?但她依旧是不甘心,只不过这不甘中多了无奈的悲楚。

在挣扎中,梦和真、幻境和现实都没有输,输的只是王琦瑶跟她的上海

直到她问老克腊:“这场戏差不多也演到头了。

做人就像在做戏,对不对?”她内心中还是对梦抱有幻想,以致想用金条把老克腊留在身边,陪她几年。

王琦瑶已经隐约感到这问题也是在拷问自己。

直到临死前,她才真正清醒过来:“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止的电灯……在那最后的一秒钟里,思绪迅速穿越时间隧道,眼前出现了四十年前的片厂……她这才明白,这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

”一切都是虚幻的。

到头来都活在戏里。

一生的追逐,一生的迷惘,一生的倔强,王琦瑶和她的上海在良娼之间、妻妾之间、壳与芯子之间、梦与真之间香消玉殒。

当“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上海重生了。

当然,这已经不是王琦瑶上海了,而别人的王琦瑶又在哪里呢?      参考文献:   [1]大卫・哈维.巴黎城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安忆.长恨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3]孙川梅.王琦瑶.上海的影――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滇池,2003(9).      (作者简介:石昭慧,武汉大学文学院 2007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