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走向

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状况。

1.从数量层面看。

2012年,国产纪录片产量比前年增长了三倍。其中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省级制作机构等纪录片生产总量达到3000小时,2010年产量约1000小时。2012年主要电视台相关频道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达到1万小时,时长比2010年提高了3倍多。

2.从影响力层面看。

制作量和播出时长并未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理想的收益, 这些纪录片大多都只放映一次便悄然下架,在放映的时候收视率低,放映之后也很快被人遗忘,几年间才有几部有比较有影响的片子,如此的低质量与它的高数量极不相称。

3.从制作机构来看。

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大,一般这些作品多以国家打造为主,独立电视纪录片制作机构虽然存在,但是生存极为艰难,受资金限制,很少有佳作,而这几年电视纪录片领域里出现的几部比较好的片子都是央视花巨金打造的。除了央视,也有其他的机构制作电视纪录片,但是总体来说实力都无法与央视相提并论。

4.从观众角度看。

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的固定观众从2700万增加到4200万。这种观众大幅度的上升对电视纪录片来说是个喜讯,但是同时也应该客观想到这可能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的影响,当这部片子的浪潮过去,若是无佳片,我们很难说清这个4200万会不会往下掉,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以前不是观众群体不喜欢纪录片,而是我们没有制造出精彩吸引人的电视纪录片,与其认为观众群体需要培养,不说把精力和关注点投入到做片子本身上。

5.从题材内容看。

目前,国产电视纪录片人文历史的题材偏多,主流文化纪录片继续着意识形态的宣传,类似的,这种宣教型纪录片我国纪录片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严肃类的纪录片逐渐被边缘,精英文化纪录片阵地一点点缩小。同时值得一提的现象就是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开始出现情节化趋势,比如《大明宫》就有演员参加演出。牛寒婷认为,这也是一种风格创新。无论是拍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风格都应不拘一格。也许,为了保证一定的观众,免得电视纪录片落入一种孤芳自赏的境地,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创新作品风格,精选题材内容,调整角度,改变旧的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避免落入俗套。

未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拍摄理念变换,节奏明快化。

传统的记录片不受欢迎,是因为它冗长的叙事、沉闷的气氛、缓慢的节奏,不符合观众的观影快感,特别是在这样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少有观众喜欢这样的节目。所以改变传统的拍摄剪辑理念,代之以一种明快的节奏,迅速的变化,多角度的叙事,故事的穿插是现在很多纪录片制作者的一种共识,尤其是在《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后,很少有人会无视新的创作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这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方向,因为唯有如此,电视纪录片才有可能从观众的冷落中走出来。

2.加入人物参演,呈现情节化。

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由于对“纪实”和“真实”的高要求,一般不允许参演,其片子也少情节,比如《英与白》,全片几乎就没有情节,而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这使得我们长时间的只看到一个动作,这样除了专业人士,绝大部分观众看上去都会出现视觉疲劳,会觉得片子沉闷枯燥。而《大明宫》这个片子已经有人物开始参演了,《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很多情节,每一集都由多个故事串联起来。所以笔者认为人物参演情节化是我国国产电视纪录片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3.选材关照现实,生活平常化。

电视纪录片只有去关注最广大人的生活,关心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人才愿意去观看。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也是电视纪录片获得收视率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作者关心的是谁的生活便决定了谁来关心你的片子。而以往一些纪录片不受欢迎也是因为它们脱离了最广大人的生活,最终只能导致孤芳自赏。因此笔者认为,选材关照现实,把纪录片从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生活化,平常化是未来电视记录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不是一份主观的愿望,《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证明。

4.文案精彩纷呈,展现生动化。

舌尖上的中国》凭借其生动的文案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前所未有的现场同步感, “诗意中不乏朴实, 细腻中不失粗犷”。比如 “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岐山臊子面更成为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这样流畅练达的文案让人情不自禁沉浸在面香中。而文案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恰到好处诗意的叙述,还在于它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

5.剪辑张弛有度,镜头节奏化。

剪辑上,《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稳重、冗长的节奏特点,代之以现代、活泼、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在陈述上采用碎片化的剪辑方式也是其亮点之一, 把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原始食材的生长环境, 再扩大到文化的差异和味觉审美等不同场景的切换, 打破了传统美食的节目制作流程,使得镜头节奏轻快、画面信息丰富,富有动感。它的一集片子多达800个镜头的剪辑率在我国以往的纪录片中很少见。

6.拍摄技术先进,体现国际化。

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历时18个月,在摄影及后期方面都采用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并融入了水下摄影、微距摄影等与世界接轨的拍摄手段。国际化的制作水准使该片能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丰富、充盈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这些高技术设备的投入,及高超的拍摄技术使得该片画面清晰、唯美绝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性,同时也达到了国际化的规格,便于对外输出。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虽然2014年其数量的猛增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使得一些人觉得电视纪录片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客观分析,便会发现我国国产电视纪录片发展面临的一些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数量的增长背后有政策的原因,《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也难以预测会不会如曾经的一些大片一样昙花一现,而后电视纪录片继续回到少人问津的局面。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国电视纪录片从选材到创作理念,从内容到技术都正在发生着一些改变,《舌尖上的中国》既是证明,也是启发。

参考文献:

[1]李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叙事的标杆》,《当代电视》2012年第8期。

[2]李峰,卢灿烽: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带给纪录片市场的成功启示》,《新闻传播》2012年第7期。

[3]李军辉:《从<舌尖上的中国>探讨纪录片的选材》, 《大众文艺》2012年第15期。

[4]《国产纪录片两年增三倍》,《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7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