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1例

作者:陈博 王金国 王伟刚 周洪澜 高宝山 高嘉林 傅耀文。

【关键词】 肾移植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免疫抑制剂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障碍的少见原因,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治疗困难,预后欠佳。国外因为开展程序性肾活检因此报导其发病率约为2‰左右,但我国目前尚无肾移植术后HUS的相关病例报导,本文对我院所收治1例HUS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对HU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措施进行探讨。

1 病历。

1.1 一般资料   1例HUS患者,男,45岁。因肾移植术后1年6个月,头晕头痛、周身乏力10 d于2008年1月10日入院。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新赛斯平)、吗替麦考酚酯(骁悉)及泼尼松,规律复查血肌酐(CRE)在98~105 μmol/L之间,术后8个月因经济原因将骁悉转为硫唑嘌呤。

1.2 辅助检查。

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白细胞(WBC) 6.0×109/L,红细胞(RBC) 3.54×1012/L,血红蛋白(HGB) 121 g/L;尿常规:蛋白(+),潜血();肾功:尿素氮(BUN) 24.9 mmol/L,CRE 409 μmol/L;环孢素A(CsA)谷值浓度:103.7 ng/ml。移植肾超声:移植肾大小为12.3 cm×7.2 cm×6.6 cm,肾窦回声变窄,肾内血流信号略少,肾门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58.5 cm/s,舒张期血流速度18.2 cm/s,阻力指数0.689。当日接受移植肾穿刺活检。

1.3 移植肾病理。

移植肾穿刺组织见肾小球12个,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内可见变形的红细胞,未见明显小血栓形成,基底膜未见增厚,未见嗜复红蛋白沉积。部分肾小管内明显红细胞和蛋白管型,未见小管炎,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和玻璃样变性,间质明显片状出血,局部水肿散在淋巴细胞,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小动脉内膜水肿增厚,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C4d免疫组化: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阴性。病理诊断:符合急性免疫抑制剂肾毒性(考虑为急性免疫抑制剂血管毒性,即HUS)。    1.4 治疗方案。

患者给予甲基泼尼松500、400、300 mg,分3天冲击治疗;硫唑嘌呤100 mg更换为骁悉0.75 g,2次/d;新赛斯平250 mg更换为他克莫司(普乐可复)1 mg,2次/d,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出现白细胞降低时普乐可复改为2 mg,2次/d;骁悉0.25g,2次/d;泼尼松30 mg,1次/d,同时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并继续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5 治疗结果。

1.5.1 移植肾功能改变。

患者经冲击及更换免疫抑制剂后,移植肾功能明显好转,BUN 9.2 mmol/L,CRE 167 μmol/L。未出现排斥,感染等并发症。

1.5.2 血常规变化。

患者入院后出现骨髓抑制,血常规由WBC 6.0×109/L,RBC 3.54×1012/L,HGB 121 g/L,降至:WBC 2.62×109/L,RBC 2.88×1012/L,HGB 93 g/L,血小板(PLT) 61×109/L。经调整免疫抑制剂,出院时血常规:WBC 6.53×109/L,RBC 2.71×1012/L,HGB 88 g/L,PLT 112×109/L。

1.6 随访。

患者出院后免疫抑制方案为:普乐可复为2 mg,2次/d;骁悉0.25 g,2次/d;泼尼松30 mg,1次/d。随访3个月,患者无皮肤、巩膜黄染,尿颜色正常。造血功能恢复良好,HGB 127 g/L,网织红细胞正常,胆红素正常,移植肾功能稳定在CRE 142~144 μmol/L之间。患者术后1年10个月(此次患病后4个月)死于突发脑出血(当地医院诊断,未尸检)。

2 讨 论。

HUS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不全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移植后新发HUS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钙神经素抑制剂(CNI)CsA和他克莫司(FK506)、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同肾移植术后HUS相关〔1,2〕。研究表明HUS发病的第一步是内皮细胞损伤,它引起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vonWillebrand因子(vWF)释放,引起血管内血小板聚集。持续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前列环素 血栓素平衡的变化: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收缩血管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内皮素和血栓素释放增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