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溶栓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评价导管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价值。

方法 48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分别经股静脉(40例)、右颈静脉(8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之髂股静脉进行溶栓。药物:尿激酶80~100万u,肝素1mg/kg。

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术中导管溶栓32例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余16例术后溶栓成功。

结论 经导管术中溶栓成功率高,效果好,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导管溶栓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年老体弱、久病卧床、骨折、手术患者。早期不引起重视,病史越长治疗难度越大,较大的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可以导致患者猝死,全身溶栓效果不佳,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满意。1973年国外就有下腔静脉置入滤器的方法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报道。随着材料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1996年6月~2004年3月为48例DVT患者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并经导管溶栓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30~72岁,平均53.5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肿胀,皮肤张力增高,疼痛,皮肤颜色正常或变紫,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其中双下肢8例,右下肢10例,其余均在左下肢,手术后5例,肾小球肾炎1例,妊娠晚期1例(置入临时滤器,2周后取出),其余为不明原因。全部病例均经下肢静脉造影证实,术后8例(男7例,女1例)已有肺栓塞史,经加强螺旋CT证实。1例右髋关节后脱位伴髋关节骨折,术中发生严重低氧血症,终止手术,术后CT证实为肺栓塞

1.2 手术方法 首先经健侧或病变较轻侧的股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下腔静脉的宽度,一般在21~30mm,找到双肾静脉开口及下腔静脉远端并测量下腔静脉静脉下长度及标定肾静脉开口水平。导入硬导丝,沿导丝送入一个滤器专用长鞘,抽出导丝,送入滤器输送器,置滤器于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内,造影观察滤器下腔静脉的关系。滤器置入后,置入溶栓导管于病变侧髂股静脉血管并开通溶栓,如置入有困难,可行右颈内静脉滤器置入猎人头导管,利用泥鳅导丝,开通下肢闭塞血管。药物:尿激酶80~100万u+肝素12500u用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入并观察患者出凝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10~20min,加压包扎平卧6h,术后患者足背静点肝素1∶1(mg/kg)3天,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连续2周,口服华法令维持半年。

2 结果。

本组48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经由股静脉置入滤器导管溶栓40例,经右颈静脉穿刺置入8例。随访6~24个月,8例术前发生肺栓塞术后未见肺栓塞症状加重,术前未发生肺栓塞术后未发生肺栓塞;1例栓子脱落阻塞滤器再次滤栓成功。1例临时滤器取出时可见16mm长的陈旧性血栓,4例血栓再形成,再次溶栓成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