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的辨治(二十二)

胃痛(一) 毕业论文网   胃痛,也称胃脘痛。

胃的上口为贲门,其与食管连接处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其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间部分即胃体,称为中脘,上、中、下三脘统称为胃脘

胃脘处于上腹部,故胃脘痛便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的症状,《内经》称之为“胃脘当心痛”,前人也称“心下痛”。

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凡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均可以参考中医胃脘痛症的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引起胃痛的原因有多种,诸如感受寒邪、饮食不节、情绪郁怒、脾胃虚弱等等。

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一旦导致胃的功能失调,均可能引发胃痛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主受纳、主腐熟、主通降

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暂时贮纳饮食物的功能,故《内经》有“胃者水谷之海”的说法;腐熟是指胃通过蠕动、混匀、消磨,将食物变成食糜状态的过程;通降有推送、下降的意思,是指胃将食糜向十二指肠推送使之降下的作用,故有胃“以通为用”、“降为顺”之说。

胃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全赖其通降作用的不断进行,无论何种因素,一旦影响及胃气通降,导致其阻滞不通,就会发生疼痛等症状,故胃痛发生的主要机理,即在于胃失通降,气机阻滞

胃气通降作用的不断进行,须仰赖胃阳、胃阴的相互为用、相互配合。

胃阳是胃功能进行的动力,它能为胃提供温运的热能;胃阴则是指胃的阴液,它既是胃阳活动的物质基础,又能制约胃阳的偏亢,并起到保护胃壁肌肉、血管、黏膜的作用,从而保障胃内食物的湿润、混匀,并顺利地通降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发病还与肝、脾的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

因为肝“主疏泄”,疏泄的意思是疏畅、宣发、施泄。

也就是说,肝具有疏畅、条达各脏腑之气运行的功能,因此古人称肝为“风木之脏”。

风和木,都有疏泄的特点。

如果由于情志的忧思恼怒,使得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首当其冲的便是胃的通降受到影响,叫做:“肝气犯胃”,从而引起胃痛

若肝郁既久,既可能化火伤阴,又可导致胃中脉络阻滞,瘀血内生,从而使病情严重,反复难愈。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脏主里,胃为腑主表,一脏一腑,表里相关。

故脾的功能失常,也会影响及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也即将饮食水谷的精微输送到心、肺等脏,以化生气血精液等物质,而营养周身百骸。

因此,脾气的运行以上升为特点,即所谓“脾主升清”。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者升降相因,相互为用。

故脾病多涉及于胃,胃病也可涉及于脾。

例如,脾气不足,不能升清,则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发为胃痛;若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胃失温养,可致虚寒性胃痛

以上表明,胃痛的病因可有种种,胃痛的主要病机,是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而导致胃气阻滞的病理因素,则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食积、血瘀等。

对于胃痛的辨证,大体要掌握以下几点:一辨虚实。

如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衰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时胃痛者多虚;疼痛剧烈,固定不移,拒按者属实,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者属虚;脉实气逆者属实,脉虚气少者属虚;二辨寒热。

胃痛遇寒加匝,热敷轻减者为寒,而痛剧且胀,拒按纳呆者,多为寒邪犯胃,其证为寒实;若隐隐作痛,遇冷加重,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舌淡苔门,脉弱者,则为脾胃阳虚之虚寒证。

胃脘灼热而痛,痛势急迫,遇热加重,得寒轻减,口干喜饮,便秘溲赤者,为热汪。

三辨气血。

病在气分的有气滞、气虚之别:气滞的表现,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掣及两胁,或兼呕恶、嗳气,常与情绪波动有关;气虚的表现,胃脘痛在空腹时较明显,可兼有饮食减少,食后脘腹满胀,大便溏薄,面色不华等,与脾胃气虚有关。

病在血分的多为久病者,表现为胃脘持续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黑音或有瘀斑,或兼呕血、便血等。

以上各种证型,往往相兼出现,少有单一表现者,临床须详为审证。

四辨缓急。

胃痛突然发作的,多因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损伤胃阳,或积满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则痛;凡胃痛逐渐发生,起病缓慢的,多因肝气不舒,肝郁犯胃,或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谓“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遂引发胃痛

以下简要介绍常见证候的辨治方药。

一、寒凝气滞证本证多由外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而致,其特点是突然发病,胃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可有手足不温,呕吐清水,大便稀薄等症,舌苔薄白,脉弦紧。

寒凝胃痛的治疗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可选用良附丸(高良姜、制香附)加味。

如寒邪重,胃痛甚的,加吴茱萸、松节、肉桂、乌药等:若脘腹满闷、纳呆、嗳气或呕吐者,是夹有食滞,可加半夏、枞壳、生姜、焦三仙等;若感受外寒,兼有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的,可加苏叶、生姜、羌活、独活等以散外寒;若寒邪郁久化热,以致寒热挟杂,表观为胃脘胀痛,呕哕恶心,肠鸣腹泻,苔薄淡黄等症,可选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甘草、人枣)加减。

如体质壮实者可去党参、炙甘草;寒偏重的可加重干姜之量,减黄芩、黄连之量;痛重的加吴茱萸、松节等。

二、饮食积滞证。

本证多因暴饮暴食后,食积不化,胃失和降所致。

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不欲饮食、嗳气腐臭,吞酸或有呕吐,吐物多为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叶后较舒,大便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泻物臭秽,矢气亦臭,舌苔厚腻,脉滑等。

本证的治疗,宜予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之法,可选用保和丸(神曲、炒山楂、茯苓、陈皮、半夏、莱菔子、连翘)加减。

由于本方属于消导的轻剂,临床应用时可加入麦芽、谷芽、鸡内金等以增强消食化滞的功能;若食积较重,脘腹胀痛便秘的,可加大黄、枳实、槟榔,以降气导滞,通腑泻实。

若大便溏泻,如粥如糊,黏滞不爽者,可再加黄芩、黄连;若食积化热而燥结,胃脘急剧疼痛而拒按,伴有大便秘结,苔黄而燥者,保和丸可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两方合用,以泻热通腑,荡实解燥。

本证食积停滞若偏在上脘胃痛较甚,恶心欲吐,有上逆之势的,可用吐法因势利导,也即《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法,如盐汤探吐方(食盐)、瓜蒂散(瓜蒂、赤小豆)均可选用。

但吐法必须用于宿食停滞上脘,上冲欲呕,且体质壮实者,若虚人或食不在上脘者,均须禁用;倘若食停下脘,便秘结,腹痛拒按,有坚结之形者,当用下法,即所谓“其下者引而竭之”如承气汤之类;若食停中脘,但见胃痛胀满,嗳气厌食,积之未甚者,吐、下皆不宜,则用消导之法,即所谓“中满者消之于内”,如保和丸。

但若宿食久滞,化热燥结,也可结合下法并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