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掀开“十二五”篇章】掀开新的篇章

“一切始于世博会”,浩大、辉煌、震撼人心……一个半世纪以来,世博会以自己的盛况赢得发达国家的青睐。

世博会长达158年的历史告诉人们,这是一场“经济、科技、人文的奥林匹克”,一场全球高新科技与文化艺术互相交融的顶级盛宴,一场见证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世纪聚会。

世博留下开启未来的钥匙      上海世博会自5月1日开幕,到10月31日闭幕,历时184天,共有来自全球的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接待参观人数逾7100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

多少年来,中国一直寻求向外界展示自我,寻求对国家形象更准确的表达,对中华文明更丰富的展示。

上海世博会,被证实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舞台,这一舞台之上,中国人近距离感受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则于细微处观察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已深深印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徜徉在世博园,近距离感受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同时,这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第一次如此密集、如此近距离地拥抱世界。

在上海,世博会本身留下的精神遗产,在社会激荡起阵阵涟漪。

“后世博时代”一词正炙手可热。

上海世博会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佳实践区,也是精神播种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写进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管理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博会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发挥着引领文明进程的作用。

或许,透过我们的近邻日本的“世博”经历,我们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到它蕴涵的真正价值。

1970年,大阪成为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城市。

应当说,当时的日本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文化接触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因此日本政府将这届世博会看作是打开国门的一个机会,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进行努力,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大阪世博会成功的举办,正是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

现在回过头看,大阪世博会的确是一届见证日本走上强国之路的博览会,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意义之非凡,早已超越了一般博览会的范畴。

甚至可以说,为时半年的世博会,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世博会上赢得了自信、树立了目标的日本人,把产业升级和质量监控放在了首位,开始重塑日本制造。

世博会带动了关西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缩小了地区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大阪世博会实际担负了国民普及教育的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打开了眼界,开阔了胸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意识。

大阪世博会成了日本国民的一次洗礼,大家不仅接受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加快了国际化进程,而且对很多问题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大阪世博会之后,人们开始领悟到,保持GDP的增长没有那么重要了。

同时,大阪世博会也成为引领潮流的一道“分水岭”,从那时起一直至今的40年中,几乎每届世博会的主题都在围绕从人与人、国与国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探索。

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总结。

上海世博会核心理念是“和谐”,还包含了“低碳”、“创新”、“包容”、“共生”四大理念,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着我们的未来。

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世博时刻”如惊鸿一瞥,但它注定将给中国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

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它华丽的帷幕。

同时,一个醒目的问号,正从世博园出发,如何传承上海世博倡导的发展理念,让它成为未来发展的助推器,如何让世博精神财富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如何用更深入的方式向世博会说“再见”?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时恰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之际,在走过30年改革之路的中国,将带给世界一份怎样的答案?   道别总是免不了伤感,然而挥手远去的世博会留给国人灿烂回忆的同时,更有不尽的希冀和机遇。

翘望未来,又怎能不说后世博时代将会是中华民族更高腾飞的开始呢!      五中全会揭开“十二五”大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相交之际,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可以肯定,世界经济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

其间,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更具不确定性。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推进工业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下功夫。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必须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淡化GDP目标,既是“十二五规划的一大亮点,也是带给我们最大的民生期待。

也许有人会说,GDP作为一项经济指标,除了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之外,更多的是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

其实不然,虽然GDP从表面看只是一项普通的经济指标,但是,由于这项指标与地方政府的政绩密切相关,与官员的升迁紧紧相连,也就很容易成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

近年来出现的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以及房价上涨过快、百姓利益受损等矛盾和问题,都与对GDP的过度看重有关,与GDP情绪过浓有关。

因此,“十二五”期间,能否真正淡化GDP指标,让地方政府不再围着GDP转,而是围着民生转,围着老百姓的利益转,将直接决定“十二五规划能否真正成为一个民生规划,从而给民众带来真正的民生期待。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民生和谐了,经济发展就有了动力,经济需求就会增加,国民经济发展就会持续。

我们搞改革开放,抓经济社会发展,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

站在“十二五”的门槛前,回望“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展望“十二五”“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百姓有了更多新的“民生期盼”,“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人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十下十起”:房价降下来、居室宽起来;物价降下来、股票涨起来;信访降下来、和谐涌起来;难题降下来、保障建起来;事故降下来、安全多起来;沙尘降下来、天空蓝起来;噪音降下来、城市绿起来;污染降下来、乡村靓起来;折腾降下来、国力强起来;空谈降下来、人民富起来”。

十二五规划的整体出台,正是中国人民用这样一份答卷告诉世界:改革中的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