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材的浅表研究

摘 要:了解中医药材的资源、鉴别方法、炮制的方法、临床中的应用、中药药理以及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掌握这些,以便在今后的用药中能正确的使用,充分发挥中药疗效。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中药材研究

药材使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中药临床中的疗效甚佳,毒副作用较小,不仅能对症治疗,而且还能预防某些传染病,治疗疾病等。长期的服用,还能调节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使其“和谐”。但是中药做为一种“天然药”自然在资源、鉴别、炮制等方面存在弊端;针对基层医院在使用药材治疗疾病时,最主要的是掌握中药材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在更好的使用中药,并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  1 资源合理使用  中药材的生产周期比较长,所以产量是有限的。对中药材使用有两方面:一是将部分药材送进制药厂进行提取加工并配制成颗粒或者是中成药;另一方面是制成饮片,作为处方中的调和剂,因此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尤其是在煎药方面,患者不能准确的掌握水量,加之现在的药材因人工栽培,使有效成分降低,所以很难掌握。例如:黄芪、白术、当归、苍术、茯苓、徐长卿、白芍各10g,陈皮、桂枝、附子、防风、甘草各6g,在一定量的水煎熬;通常情况下,在不超过200g的药量中进行煎熬,能提取出90%以上的可溶性的成分;若是超过200g,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对处方的伎俩最好控制在200g内,这样更能发挥中药疗效。 毕业论文   2 常用的鉴定方法  《本草衍义》记载“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同,误即便隔生死”[1]。人们利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器官以及火、水实验方法对中药材进行鉴别等  2.1视觉  人们使用肉眼直接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质地、色泽以及表面和断面。  2.2触觉  用手对感觉药材的软硬度、疏松度、柔韧度等,从而考察药材的质地,并判断药材的优劣。如天仙子有粘性;青黛有滑感;当归软而柔等。  2.3嗅觉  指用鼻子去辨别药材的辛、香、臭味等。如鱼腥草带有鱼腥气味;五加皮有芳香味;犀角在沸水中有芳香气味等。  2.4味觉  用口直接尝试药材的味道,有酸、甜、苦、涩味等。如山楂有酸甜味;人参味稍苦带点甜;板蓝根较苦等。  2.5听觉  靠耳朵辨别药材的质量、干燥度、生熟度等。如胖大海手摇没声音;蝉蜕用手捏有脆裂声等。  3 炮制的必要性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2]。中药材中含有多种的成分,如有机酸、油质、生物碱等;根据临床上的需要,对某些药材进行炮制加工,主要是为了改变药材的辛臭气味;改变或者是缓和药性、增强药材疗效;减轻或消除药材中的毒性以及在临床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便于服用等。如:地黄,生的能凉血止血;熟的能补血滋阴。大黄,作用走而不守;经酒制后,引药上行,并在上焦清降热邪。半夏,生用有毒,炮制后降低毒性并缓和药性。乳香气味较浓,易引起呕吐,醋炙之后不仅改变气味,而且还能缓和药性,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作用。总之,采用正确的炮制法,能有效的提高临床药材疗效。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4 临床应用  中药材临床中的使用广泛、灵活,不仅单味药材能对症治疗,而且还能根据病症的发展方向,配用不同的药材,提高疗效;下面对柴胡临床中的使用小讲:  4.1上呼吸道的感染:对于外感发热型,使用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也可使用柴胡汤,主要是解表退热。  4.2胃炎:使用柴胡配金铃子、郁金香、木香、元胡、白芍、香附各8g,煎服。  4.3急性、慢性肝炎:逍遥散,通常与当归、白术、白芍、生姜、炙甘草、茯苓进行配伍。  4.4高血压:对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使用耳聋左兹丸,柴胡和磁石配六味地黄丸,疗效甚佳。  5 药理  现在教课书上的定义: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3]。在工作中对中药材药理研究,尤其是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实验设计更加趋向合理,故能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4]。  6 中药材不良反应  之所以产生不良反应,既有机体本身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个体的差异对用药作用所产生的反应不同;某些机体易过敏,使用药材时,要特别注意;热为因素主要是由于对中药材炮制、储藏、配伍、剂量等的使用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中药材不良反应可波及多种脏器,尤其以皮肤、神经、消化系统的反应最为敏感。常见的发病药材为:曼陀罗、斑蝥、乌头类的中药等。因此,在使用药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材的质量、优伪、是否在药效期等,千万不可忽视药材的储存。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参考文献】[1]吴淑荣,孔增科.实用中药材鉴别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2]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聂克.中药药理研究的反思[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3):174.[4]彭成.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中药药理临床,1999,15(5):47. 论文代写。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