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摘要] 对直肠癌Mile‘s术后乙状结肠造口直接并发症(肠造口出血坏死感染、狭窄、回缩等)和间接相关并发症(粪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肠造口损伤)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积极预防、及时处置,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从而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直肠肿瘤;结肠造口术;并发症;文献综述。

直肠癌包括齿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908年Mile‘s首创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至今仍然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此手术要求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1]。肠造口术是外科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往往是挽救、延续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外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1.0%~60.0%,国内文献报告为16.3%~53.8%,平均20.8%[2]。造口本身已使患者生活不便,若加上造口术的并发症,更会增加患者痛苦,其生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更好地针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现将Mile‘s直肠癌切除术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肠造口并发症的类型。

造口并发症可按与肠造口术或造口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造口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肠造口出血、肠造口坏死、肠造口感染、肠造口水肿、肠造口狭窄、肠造口回缩或内陷、肠造口膨出或脱垂、肠造口旁疝、肠造口内疝或肠梗阻;另一类是与造口间接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粪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肠造口损伤。

2 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2.1 与造口直接相关并发症

2.1.1 肠造口出血 常发生在术后72 h,原因为:肠造口黏膜与皮肤连接处的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出血;肠系膜小动脉未结扎结扎线脱落[2];肠造口感染,引起黏膜局部脱落出血[3];造口黏膜感染水肿,经常摩擦,压迫造成黏膜糜烂出血护理措施[4]。护理措施:少量出血用棉球或纱布稍加压迫即可止血;若出血较频繁,可用1%肾上腺素溶液浸湿纱布压迫或用云南白药(粉)外敷,更多的出血则可能是肠系膜小动脉未结扎结扎线脱落所致,此时应拆开黏膜皮肤缝线1针~2针,寻找出血点加以结扎,彻底止血;黏膜破损出血,则用纱布压迫止血后外涂四环素软膏,再用凡士林纱布条保护[2];用软手纸轻轻抓持粪便,而不用硬纸擦粪便,以免损伤黏膜出血[4]。

2.1.2 肠造口坏死 为最危险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24 h~48 h[5]。主要原因:术中提出的造口肠管张力过大,或其系膜扭曲,或逢合固定造口肠管时,误扎了系膜血管,或腹壁切口过小,压迫了系膜血管等。上述因素致使肠造口部供血不足,造成肠坏死[6];术后并发疝、造口脱垂及狭窄或术中系膜近肠管的边缘血管缝扎过多,影响了结肠中动脉血液循环,或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时,未注意造口处肠管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强调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对癌肿根治的重要性,但近年来发现,在该处结扎血管并不能提高手术效果,却可能有左结肠血供缺乏的潜在危险。因此,在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起始处结扎直肠上动脉较为恰当[5]。正常的造口黏膜颜色淡红有光泽,犹如口腔黏膜,富有弹性,轻轻摩擦不易损伤出血,用力摩擦可见鲜红出血点[2]。造口坏死主要表现为暗黑红色到黑色,造口失去应有的光泽,可能坏死或脱落,产生强烈异味,造口回缩或狭窄[7]。护理措施:术后注意观察造口血供,以防缺血性坏死[2];清洁造口及便袋[7];对轻度缺血坏死(造口黏膜边缘暗红色或微呈黑色,范围不超过造口黏膜外1/3,无分泌物增多或异常臭味,造口皮肤无改变)者,将围绕造口的碘纺纱布拆除,解除所有压迫造口的物品,用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生物频谱仪局部照射,2次/d,30 min/次,照射后用呋喃西林溶液或康复新溶液持续湿敷。中度(造口黏膜外中2/3呈紫黑色,有分泌物和异常臭味,但是造口中央黏膜仍呈淡红色或红色,用力摩擦可见黏膜出血)者,基本处理同前,待正常和坏死的表皮组织出现明确界线后,再着手清除坏死组织,清除坏死组织后造成的缺口可用粉末状或膏状护肤剂进行适当填补,即可促进创口的二期愈合。重度(造口黏膜全部呈漆黑色,有多量异常臭味的分泌物,摩擦黏膜未见出血点)者需行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重做肠造口[2]。

2.1.3 肠造口感染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原因往往是皮肤切口感染,开始表现为潮红、肿痛,继而形成脓肿,部分自行穿破流脓,愈合后形成瘢痕,导致造口狭窄。也有由脓肿变为瘘管,长期不愈的病例[2]。护理措施:注意观察,早期感染及时清洗和湿敷,加强抗炎治疗,形成脓肿则早期切开引流,剔除线头,若已形成瘘管则做瘘管切除或重做肠造口[2];肠造口是污染性手术、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造口周围用碘纺纱布条围绕,可有效防止造口感染[1];加强无菌观念,术后及时清洁造口及更换肛袋,以及局部皮肤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粪性皮炎等,均可减少感染的发生[5]。

2.1.4 造口水肿 正常的结肠造口术后3天内局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青紫和水肿,是因为血液回流障碍所致[8],但一般数天后侧支循环建立,水肿消退[9]此处的造口组织水肿是指长时间不缓解者,与创缘周围组织包裹过紧、感染、结肠造口狭窄致静脉回流受阻有关[10]。如果造口黏膜水肿加重,呈灰白色,则应检查造口血运是否充足[2]。护理措施: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溶液持续湿敷,必要时加用生物频谱仪外照射[2];用高渗盐水持续湿敷,效果较好。

2.1.5 肠造口狭窄 主要原因:造口处瘢痕收缩造成肠造口狭窄,主要由于手术后未定时扩肛[11];腹壁孔太小或未切除部分筋膜,或者是感染后形成瘢痕环[2];暴露浆膜的肉芽组织形成[6]。护理措施:术后2周开始用示指带指套,涂润滑剂后徐徐插入造口至第2关节处,在造口内停留5 min~10 min[4];观察排便是否困难和粪便形态及粗细,如发现缺少成形粪便应进行及时处理[12];扩张无效者行狭窄环内侧楔形切除[6]。

2.1.6 肠造口回缩或内陷 原因:术时肠管游离不充分,未充分固定,术后造口感染不愈[3]。护理措施:术后保持造口清洁[3],对轻度回缩造口边缘的黏膜尚可见时,予换药或行手指扩张,而对重度回缩造口边缘已不能见到,或已有局部腹膜刺激征者,再手术重建造口[5]。

2.1.7 肠造口膨出或脱垂 原因:与手术时浆肌层修剪过多,或与造口肠段未充分固定或留置过长有关[8],便秘或排便过多,加重造口的脱垂[3]。护理措施:保持大便通畅,造口经常外敷油性软膏,以保护脱垂黏膜,防止破损和感染[3],轻度黏膜脱垂,一般半年后可回缩,严重者需手术复位[13]。

2.1.8 肠造口旁疝 原因:造口肠段与腹膜,腹壁筋膜固定或愈合不良,腹压增高,使小肠从造口结肠旁凸出[14];造口位于腹直肌外侧,筋膜开口过大,造口位于腹中线,伤口感染、体重增加时引起的肌张力下降[7];造口结肠与侧腹膜存在间隙,小肠疝入并发内疝[15]。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避免负重和体重增加;调整造口袋和灌洗步骤;使用弹性的造口袋,以适应腹部形态;如疝加重,则考虑手术治疗[7];目前认为经腹直肌旁造口易发生造口旁疝,而经腹直肌造口可减少造口旁疝的发生[16,17]。预防造口旁疝除应仔细检查缝合造口处组织外,严重腹胀应行胃肠减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