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扩散效应文献综述

摘 要: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贸易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贸易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扩散;汽车工业      一、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贸易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过程中,通过技术转移东道国当地厂商的技术扩散(Technology Transfer Diffusion),有利于增强东道国技术力量,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日本东京大学韩国籍经济学家金泳镐对技术扩散全球化提出了“喷泉效应”(fountain effect)理论。该理论主要思想是,发达国家在技术扩散的同时,向较落后的国家出口有关的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扩大了出口,把这部分贸易顺差用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相比之下,较落后的国家则会通过发展经济,也逐渐扩大自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结果上看,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促进了多个相关国家的科技研发,这种研发会使得新技术像喷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因此称之为“喷泉效应”。   除了跨国公司东道国当地厂商直接的,明确的技术转移外,跨过公司的出现也会对东道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因此,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影响有两类: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理论上说,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间接效应跨国公司活动对当地经济的溢出效应。如果溢出效应限于国外子公司运营所在的工业,则属于产业内溢出;如果溢出影响了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那么溢出效应是产业间的。根据其传导机制是水平联系,还是垂直联系,可将溢出效应分为两类。在横向联系中,跨国公司的到来可能影响当地厂商的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如布落木斯特列木和佩而生提出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三种可能方式。在创立垂直联系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到来对东道国经济亦产生溢出效应,即东道国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或根据买者与跨国公司建立的关系而获得世纪技术,可以增进当地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如通过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的前后向联系,形成溢出效应。一般认为,后向关联比前向关联对东道国产业技术扩散技术升级更为重要。通过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本的技术含量,对管理人才和员工培训产生溢出效应跨国公司RD技术转移扩散加快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巴克利(1985)总结了10种不同形式的技术转移(扩散):外国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国多数股权安排、股权地间协议、许可、转卖、管理契约、交钥匙工程、契约合资、国际转包。在此理论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就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欧洲的学者Tilon(1971)和Lake(1979)认为在半导体行业,美国跨国公司对本地企业具有技术示范效应。香港的Riedel(1975)认为跨国公司示范效应是推动香港1990年代制成品出口迅速增长的一大原因。香港的Chen(1983)认为在香港制造业,外国企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新技术和产品的生产,而在于对各个层次员工的培训。阿根廷的Katz(1969)认为跨国公司经常迫使其国内供应商采用母国的生产工序和技术,从而促进生产技术的提高。拉美国家的Katz(1987)认为东道国可以从跨国公司雇员的流动中获得一定的管理技术。韩国的Kim(1991)认为在CAD和CAM行业,跨国公司原雇员为韩国当地厂商消化外国技术,进入特定行业奠定了基础。中国认为江小涓(2002)认为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2000),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而且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国内企业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贸易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消极影响      19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海默提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控制外国经营,以便控制东道国市场。可以说跨国公司从事的直接投资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控制,通过技术、管理等产业链条对外国投资的公司进行控制,而不是像一般证券投资那样只涉及到企业的股权比重。凯夫斯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其掌握的先进技术、管理、品牌等多种无形资产,通过这些无形资产获得超额收益。一些国内学者指出,外国直接投资的关键点是企业控制跨国公司凭借自身垄断优势控制产业,通常是少数需要大量投资于研发的部门上,汽车工业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产业。Kokko(1994)认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也可能导致东道国企业获取技术的高成本,甚至会阻碍东道国技术进步。Lall(1989)认为跨国公司可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刻意提高技术转让价格或者提高技术转让的条件。Mclntyre(1986)认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可能导致当地企业对国外技术过渡和长期的依赖,抑制处于幼稚期的当地企业成长,削弱当地企业的竞争力。Rothgeb(1985)认为跨国公司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股权控制并依托自身技术优势,能够排斥当地新型技术公司的出现。朱华桂(2003)认为苏、锡、常3个科技园内的跨国公司子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几乎为零,并且可能导致我们对跨国公司技术依赖,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固化。张平(1995)认为北京吉普采取CKD(completely knocked down,以全拆散的散件进口)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技术依赖,外方从市场标准、技术缺口、品牌与知识产权、质量认证等方面进行产业控制,美方完全控制技术,中方只能就范。陈杰、乌妮娜(1999)认为跨国公司对其先进专有技术的转让持被动和保守的态度。在相当一批合资企业里,外方就没有任何新技术的投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