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摘要】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 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高原。

0引言。

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已引起广泛的关注[1—5],它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少,而高原地区该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我院2002—06/2005—06间对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分别实施非穿透小梁切除术67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63眼,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男43例(73眼),女35例(57眼),年龄19~59(平均43.5)岁;术前平均眼压29.86±10.03mmHg,术前矫正视力为眼前手动~1.0,视盘C/D=0.5~1.0,随机分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和小梁切除术组(63眼)。

1.2方法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组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再做4mm×5mm大小,1/3巩膜厚度的浅层巩膜瓣,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mm,在浅层巩膜瓣下放置0.2g/L丝裂霉素C棉片,3min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在浅层巩膜瓣内0.5mm处做3/4巩膜厚度的深层巩膜瓣,向前剖切至略向外膨出的角膜后弹力层前,即基底进入角膜内0.5~1.0mm,切除应包含Schlemm管外壁或内壁,以及与Schlemm管内壁和后弹力膜平齐的深层巩膜组织及部分角膜深层基质。最后靠基底部切除深层巩膜瓣,分别间断原位缝合浅层巩膜瓣和结膜瓣。传统小梁切除术组[6]:同法做结膜瓣及巩膜瓣,切透入前房,在巩膜瓣下切2.0mm×1.0mm小梁组织,同时将虹膜跟部切除,恢复虹膜后缝合巩膜瓣和球结膜瓣。

2结果。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6mo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无变化、有所提高分别为3眼、60眼、4眼;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6mo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无变化、有所提高分别为7眼、55眼、1眼。两组术后6mo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前房分级标准[7],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而且小梁切除术组中玻璃体脱出4例,术后眼底检查见脉络膜脱离5例。

3讨论。

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不同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术中并不全层切除小梁组织,而是外路切除Schlemm管前壁或包括内壁,并向前延伸达Descement膜附近,仅保留菲薄的葡萄膜小梁网及附近小梁的部分Descement膜,使房水经过此膜渗出,流至手术中制作的“减压室”,经外围组织或葡萄膜、巩膜房水流出通道吸收,达到降眼压的效果[8]。我们的初步结果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与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仍需对其长期疗效和晚期并发症进行随访。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