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把握话语权

所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矛盾也更加凸显。

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发突出和尖锐,各种极端突发事件和素件呈多发态势。

由于突发事件、案件社会影响大,民众关注度高,且多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联,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矛盾,进而导致阶级矛盾的产生。

每当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作为社会强制力的公安机关,必须责无旁贷履职应对,且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正确引导舆论话语权控制乃工作的关键环节,抑或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极大地影响着公安工作的社会效果,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03884.htm  1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主要问题   1.1 对话语权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低   任何舆情从形成到发酵最后上升到话语权,都需要经历信息传播、受众接受辨别、统一思想认识和向外扩散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若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消除,最终掌握主动权,对于社会稳定而言再好不过。

然而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公安机关特别是分县局这一级对涉舆论苗头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导致危机形成后才清醒过来;但这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在贵州“瓮安”事件中,当地警方由于对涉警舆情的认识不够到位,导致事态扩大升级的后果,值得我们反思。

1.2 对舆论的引导性过于脆弱   不论是贵州的“瓮安事件”,还是湖北的“石首事件”,都暴露了政府和公安机关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任由谣言滋生的问题。

面对涉警舆情,如果公安机关一味地“捂、盖、瞒”,只会误导群众,使群众认为公安机关在遮丑护短,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猜疑心理,使得原本简单清楚的事件群众眼里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有的公安机关对一些实质性问题躲躲闪闪、含糊其辞,其发布的信息前后矛盾、破绽百出,让群众感到自己被欺骗,从而认同非官方消息,继而通过网络公安机关进行口诛笔伐。

公安机关对于这些非官方消息也未能及时制止,最终以讹传讹,酿成大祸。

云南晋宁的“躲猫猫”事件、黑龙江哈尔滨的“察打人致死”事件等,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1.3 对媒体的态度过于消极被动   媒体,作为群众了解事实真相的唯一渠道,旨在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真相,从而满足群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基于公安机关工作的保密性,使得大量掌握的一手证据资料无法及时群众公布,即使谈也只是蜻蜓点水,无法面面俱到;加上部分公安机关顾忌自身形象,担心“祸从口出”,便选择“少说或不说”的消极态度对待采访;更有甚者在出现对其不利的舆论之时,一味指责媒体有失公允。

这种对待媒体的“怕、惧、躲、责”的做法,无形中将媒体推到了对立面。

2 新媒体时代把握话语权的策略   2.1 各级公安机关要谨记警方话语权控制的基本原则   坚持“话语”时效,可有效避免因舆论引导不当而受到媒体强烈的质疑和批评,轻则警察形象受损、失去公信,重则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后果。

坚持依法发布消息,可有效避免公民凭借自身的直观感受和判断标准对事件进行夸张放肆的推导,并最大限度地保护机密隐私。

坚持诚实信用原则,需要警方勇于触及敏感问题和矛盾,有助于官方渠道更多地为群众所接受。

坚持统一口径、公开发布信息原则,有利于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时消除猜测和谎言。

坚持留有余地原则,可保证可随事态发展可进可退,防止陷于被动。

2.2 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警方话语权控制的长效机制   我国各级公安机关都已建立了新闻发言入制度,警方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将公众关切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地传递到大众媒体,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好奇心。

在应急警务中,民众需要了解公安机关启动的应急预案,采取的应对措施情况,是否存在失职情况,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等。

公安机关将这些情况及时告知民众,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可以形成整个社会的上下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公安机关要建立警方话语权工作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职业警务媒体人,构建发言人背后的团队建设和制度设计。

公安部多次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引导公众舆论”,建立警方公关工作长效机制,恢复公安机关的权威性,这是公安机关应急警务舆论引导的重要策略。

2.3 各级公安机关及时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   警方媒体都是突发事件的处置者和关注者,工作上互为关切互相依存,有时由于相关部门处理不当,造成了媒体的误解和不满,导致媒体报道出现偏差,影响对事件本身的客观公正的报道。

公安机关要与各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在不影响事件处置的情况下,及时满足媒体的采访要求,加强和媒体的沟通,有效地控制新闻传播的导向性,防止某些媒体为了抢独家头条新闻或提高知名度,发表刺激事态的新闻消息,激化事件事态。

要防止媒体传导不正确、不全面的消息,误导社会民众,或加剧公众社会恐惧心理,为事件的顺利处置设置障碍。

要利用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向公众提供事件引发的根源、事态的发展趋势,事件带来的损伤及可能持续的时间,安抚公众的紧张或抵触情绪,使媒体成为公众情绪的“风向标”、“导航员”。

2.4 各级公安机关要完善网络舆论稳定力量的教育培训   网络作为新媒体,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作用强、控制难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公信力、说服力和整合力,是公安工作在现代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

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对民警的网络舆情控制专项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民警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

通过培训,在教育民警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同时,还应要求其了解网络,具备妥善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提升自身公关能力和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有效控制话语权已成为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修课。

如何上好这门必修课,如何牢牢把控住这项权力,如何让它更好地为政府发声,更好地公布事件真相,更快速地平息争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作者简介   彭承昊(1994―),男,福建省厦门市人,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职务:学生,研究方向:治安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