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优: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过冬”】 民营企业家

冬日的广州,虽不失阳光,但潮湿的空气还是让人有种透不出气的感觉。

贤成集团的掌门人黄贤优在2009年的冬天贤成集团选择了新的办公地址:位于广州珠江新城一座外形酷似风帆的现代化、智能化办公楼。

这幢国际金融广场里云集了数家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广州总部、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欧洲国家驻广州的政府机构。

黄贤优在他的办公室里熟练地泡着功夫茶。

这并不是间很大的办公室,甚至,与其他众多老总的比起来,还显得十分的小。

一眼望去墙上也没有很多企业老总习惯悬挂的与领导人的合影,倒是挂着一幅功力颇深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静观》两个字。

对话从这个冬天开始,这位在媒体眼中极其低调的民营企业老总从一开口就说明了他并不情愿接受过多的采访,“冬天”也不是仅仅从2009年才开始的。

这个冬天      “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企业”   黄贤优的低调恐怕做财经的记者都有所了解。

《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新闻稿中曾这样写道“黄目前身兼白唇鹿和贤成集团等多家公司董事长,其人行事低调务实,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   新浪财经的一个网页上至今依旧有2003年揭晓的新财富中国富豪榜,黄贤优以2亿元的身家名列其中,但当时也有人说,黄贤优的财富远不止此。

如此,黄贤优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就愈发有些神秘,哪些是传说,哪些是真实?   黄贤优对此一笑置之。

“我不屏蔽宣传,但我主张不要太多主动的宣传,尤其是对于企业家本人。

宣传更适合于一些早期创业和发展中的企业,创立企业品牌阶段需要宣传的引导并真正能够发挥一些实际作用;其次宣传更适合一些产品型企业,需要让公众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度,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而贤成不是这样类型的企业

”   谈及民营发展史,身为民营企业掌门人的黄贤优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

“中国的民营企业有点在狭缝中生存的感觉,每每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的重大变化,民营企业总是站在风口浪尖的最前沿,摇摇欲坠的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所以现在我只想踏踏实实的把企业做好。

”   四年前产业结构就涵盖了纺织、地产、铝业、教育等多元化的贤成集团,从2007年起开始静下心来客观的梳理企业的产业规划,痛定思痛、舍得舍失的进行一系列痛苦的“瘦身”,同时在企业最艰难的时期举全力决意将公司主营产业向煤炭、能源及相关矿产资源领域进军,目前贤成已完成主营产业的基本转型。

民营企业发展一路都是艰辛的,受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去年一年大家都在说过冬计策,但实际上最让我痛苦的回忆却比这更早,‘冬天’其实不只是今年的冷。

”      2001年的那个冬天      冰雪:上市的艰难   棉袄:勇气加信念,狭路相逢勇者胜   回忆自己的创业史,黄贤优并没有过多的描述。

十八九岁的他加入最早的深市“老五股”之一的深圳金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远赴新疆,做起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

在新疆的两年,他对种棉花、纺棉纱、织布,做服装品牌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0岁出头的时候,这个大多80后、90后还对未来规划懵懂的年纪,黄贤优这个“60后”就已经开始创办了他自己的贸易公司:贤成纺织贸易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当老板的日子。

其实,改革开发后发家的“富一代”对第一桶金的获得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黄贤优却显得很坦然,他强调“我是凭借着年轻、实干、肯吃苦创业的。

从几千里之外的新疆采购棉花,转辗到广州卖,赚的除了部分市场信息的差异其他的完全就是中转艰辛的的差价。

” 纺织贸易做得有声有色,1993年,广州贤成集团有限公司就此诞生,几年的财富积累和创业成功逐步催生了黄贤优新的企业发展模式。

9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片如火如荼,贤成也跃跃欲试从纺织贸易开始向房地产开发进军。

圈地、盖楼、开发新型高档小区,财富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与此同时,一个更新的理念头涌上黄贤优心头:“上市”。

对于90年末期的市场环境来说,这个动作无疑是一个很“潮”。

回忆起上市过程,黄贤优感慨不已。

上市的成功是喜悦的,但上市的经历是痛苦的!”筹备上市过程中遇到第一个“坎”是额度问题。

早期上市,每个省都有上市的指标。

贤成集团有限公司计划上市时,公司所在地广东省的额度已经用完了。

于是黄贤优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欠发达省份,凭借着多年纺织产业的地域资源和政府资源,贤成最终得到了青海省的垂青,整合省级一家濒临倒闭且拥有近万名员工的老国有纺织企业开始了“借壳上市”的第一步。

很快,第二个“坎”就迎面而来。

老厂的工人开始不断向国资委、证监会提交举报信。

原来一直以国有企业主人翁身份自居的工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厂子被一个来自南方的私人老板收购整合,他们担心自己的“铁饭碗”不保,于是千方百计的阻扰整合及上市

那段时间,黄贤优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身边也有朋友也开始劝他,回到广州自己赚点小钱花就行了,何必要惹这么大的事呢?黄贤优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如果我走了,那些和我一些创业的同事怎么办?那些已经通过了收购整合的老国企职工怎么办?那些信任支持自己并寄以厚望的地方领导怎么办?而且,我真的就要就这么半途而废吗?这是我最终想要的结果吗?”黄贤优思索着。

人生一世赚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贪图自己的一世享受,一生荣华富贵,以自己目前的资本已经足矣了。

难道自己就不能主动的承担一份应尽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实现自己自身的社会价值吗?   “雄心壮志在心中,狭路相逢勇者胜”,黄贤优就这样认定自己

最终,黄贤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打动了地方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

通过多方的不断努力沟通、协调,青海白唇鹿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5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的梦想最终成为现实。

黄贤优的身价一夜间涨了几倍。

他也成为了人们眼中暴富的富翁。

然而,好景却不长。

黄贤优的话说“我们没过两年好日子,又一个“冬天”就来了。

”   而且,这个“冬天”的寒冷更加咄咄逼人。

2005年那个冬天      冰雪:宏观调控   棉被:太极理论,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黄贤优善于和政府打交道。

他的房地产事业首先从老家起步,90年代初和梅州市政府合作开发广梅汕铁路兴宁火车站综合楼。

这后来成为集团大事记中与政府合作公共设施建设的成功范例。

“政府出土地,我出钱运作,整个火车站楼高6层,占地1万余平方米,包括候车室、商铺、商住楼和写字楼,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

”初试房地产行业便大获成功的黄贤优转战广州、青海、贵州等地,继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延伸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轨迹。

有纺织情结的他把面临倒闭的棉纺织厂搬到郊外,建新厂房,同时获得旧厂房原在市内的土地。

“与直接购买土地相比,这种方式成本要低些。

而且同时也安置了棉纺厂的职工,帮政府解决了社会问题。

”在广州“贤人阁”、“聚龙阁”等相继开发建成投入使用,一时间贤成地产风生水起。

然而,伴随着计划经济一点点突出了历史舞台。

中央政府从上到下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全面调控经济开始了。

“每一次宏观调控,对民企都是一次考验。

黄贤优经历了企业早期的快速发展,用他自己的话说“头脑有些发热了”。

公司也上市了,于是他开始大量聘请专家,尝试多元化经营,“攀枝花电解铝”、“四川贤成教育“、广东贤成科技网络”等大中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公司内部也大搞企业文化,照搬国企规章制度。

这一切都来的那么迅猛那么快。

2005年宏观调控来了。

银根紧缩,项目缓批。

对很多正在热衷于投资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几经磨练的黄贤优却清醒了许多。

面对集团资金链面临着断裂,他果断的暂停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在严肃认真的分析当时的政策和市场变化后,断然决意将近两年收购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剥离,该卖的卖,该送的送。

同时企业内部也进行调整,裁掉多名高管,精简部门。

当时黄贤优能甩掉什么就甩掉什么。

“我只想保住上市公司的这个平台。

”   这次拯救行为的结果是:原来50、60个亿的资产变成了负债近7个多亿。

黄贤优由富翁变成了“负翁”。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黄贤优的热情减少了。

他甚至开始怀疑专家的理论,开始怀疑“多元化经营”,怀疑那些“规范的管理制度”。

“中国有自己国情,书本上的理论并不是适用。

那些成熟的管理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民企

”   “多元化发展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特点,贸然进入,结果不一定好。

”   于是,黄贤优在实战中增加了经营的智慧。

他把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成为“太极理论”。

刚与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和精髓,在黄贤优看来,这样的精髓特别适合民企经营的运作。

民企应该密切关注和追踪宏观经济要素的动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预测。

外部环境变了,企业的经营策略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棉纺织行业遇到压力时,贤成集团调整方向;受宏观调控影响后,集团再次盘活资产,轻装上阵;经济危机到来后,更是扬长避短,积极寻找生命力顽强的产业。

冬天的里那缕阳光      “信奉三平衡主义,金融危机,是危机,也是机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少了年轻时那份狂热的黄贤优表示了谨慎的乐观。

经历了宏观调控、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民企现在有点草木皆兵。

“其实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民企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要牢牢把握住市场环境,一方面要有更长远的战略布局;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企业内功,寻找适合中国民企发展的管理道路。

也希望政府给予民企一如既往的支持。

”   黄贤优是个极其内敛的人。

面对外人,他更愿意把话深深地埋在心里。

但对于未来的贤成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未来贤成将依托国内A股市场的优势,扎扎实实建设和巩固上市公司的平台,在确保当前煤炭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控制的大理石资源拓宽境内外融资新渠道,举全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至少一家在港股上市企业,实现集团公司同时拥有A股和港股两家上市公司集煤炭、水泥、石材及相关产业链的大型跨区域、跨国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   实践出真知。

现在的黄贤优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脚踏实地地做企业的诺言。

平衡主义”可以说是黄贤优行为处事的典型原则。

他认为,做好一个企业,要做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员工的平衡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平衡三方面的平衡

首先所谓与环境的平衡,就是要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对中国民企来说,要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灵活的道路,实现与中国国情可持续的发展;其次与员工的平衡,对于领导者来说,就是要寻找到一个和员工能够有效对话,并对之有效管理的方法。

贤成集团曾在2003年就开展过“有效沟通”的活动,充分倾听员工的心声,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还有管理者也要学会自身平衡,就是调节自身心态。

黄贤优坦言自己还在不断学习中。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开车到海边、到山上、到自然中去慢慢释放自己的压力。

“黄总是个包容力,承受力极强的人”,做过总裁秘书的王小姐谈到她眼中的黄总时这样说道;作为黄贤优左膀右臂的董事会秘书也由衷地评价“黄总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懂得如何运用宽容对待所有和他共事的人,他具备对社会尤其是企业员工的责任感。

”   黄贤优的善良和宽容在贤成是有口皆碑的。

他曾尽个人最大努力帮助一个利用职权贪污贤成数千万的高管减刑。

周围所有的人对此都大为不解,黄贤优只是淡淡的一句话:“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多给别人一条生路就等于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黄贤优借助股东大会,积极倡导与会股东捐款,当天会议累计捐款捐物总价值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黄贤优由衷地说:“做一个成功企业的目的就是在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为社会做点什么!”   有人说,黄贤优已经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处境。

他已经是很难找到能和他对话的人,他总是很难准确找到贤成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方法。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没有模式可以照搬,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但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力是顽强的。

这一点,黄贤优坚信。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