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民间流传的汗手_湘南民间银器(二)

第四章 湘南银器的分类      湘南银器品种繁多,造型款式各异。

从材质上来看,多数为纯粹的银质,少数为鎏金、景泰蓝质、珐琅彩等;从结构上来看,可分为单面纹饰(单面工)、双面纹饰(双面工)和立体纹饰(多面工)等类型。

在此主要从用途上对银器进行详细分类。

第一类 装饰品   装饰品是用来装点、修饰的银质物品,以其鲜明的特色、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给人以美的感受,可分为头饰品、耳饰品和手饰品三种。

第一节头饰品   头饰品是用于装点头部的饰品,分为帽饰品和发饰品,大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

一、帽饰品:帽子上的饰品,有帽珍、帽牌二种。

1、帽珍:俗称帽花,是订于帽子上的饰物,多为孩童使用,也有少部分为成人装饰品

使用时多个花片的钉于帽子前沿一排,两片的钉于护耳之上,单个的大片钉于帽顶,小片的钉于帽前正中间。

帽珍品种繁多,形状各异,主要有人物帽珍、瑞兽帽珍吉祥帽珍和花卉帽珍

清 银饰老人凉帽(资兴)   此帽为女性老人所戴。

帽成V形,黑洋布作底,五彩丝线绣花,正中镶三颗嵌宝花鼎以示尊贵,上下边沿交叉排列八个鎏金花结和八片棱形翡翠,意寓富贵绵长。

前额两只金光灿灿的瑞凤展翅对飞,下沿一对鎏金蝴蝶相对而舞,红绿双色绣球在凤顶微微颤动,凤后各有一翡翠鸳鸯紧紧相随,一根景泰蓝链条连于帽后两端。

其制作工艺精细,装饰华美,极其艳丽。

清 模镂福寿平安帽珍(资兴)   此帽珍直径10厘米,重40克。

外沿蝙蝠环绕,中有二老寿星公婆,男手拄拐杖,脚踏灵芝,为长寿的象征;女手捧花瓶,“瓶”与“平”谐音,有平安之意。

通体采用模镂与錾刻相结合法的手法,镂技纯熟老练,刻艺灵巧精妙,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衣纹褶皱缕缕毕现,錾刻工艺十分独到,给人以亲切、生动之感。

清 模镂福禄寿帽珍(资兴)   此帽珍直径8厘米,重25克。

主体纹饰为五只蝙蝠环绕着一鹤发童颜、骑鹿在林问漫步、满脸堆笑的老寿星。

“蝠”与“福”谐音,倒挂蝙蝠,即“福到”,《韩非子》载“全寿富贵之谓福”;“鹿”与“禄”谐音,有官职爵位的人才有俸禄,意为升官发财;“寿”为南极老翁,执掌人间生命寿年的天界神仙,被民间视为长寿之神。

福禄寿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清 模镂丹凤呈祥帽珍(资兴)   此帽珍直径8厘米,重25克。

凤为祥乌,是虚构的动物,据《雨雅・释鸟记》载,凤的形态为“鸡头、蛇项、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为百鸟之王,是皇后的象征;牡丹,花中之魁,国色天香,《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凤凰飞落在牡丹花上,有吉祥满室、富贵盈门之意。

通体以模镂与錾刻相结合的手法,镂錾技艺独到、利落,花纹、叶脉纹路清晰,线条流畅精美,整个画面显得端庄大气。

清 模錾魁星拈斗帽珍   (永兴)   此帽珍高6厘米,宽3厘米,重5克。

北斗七星一至四颗星为斗魁,五至七颗星为斗柄,魁星为斗魁中的第一颗星,又叫文曲星,民间视为榜首,为学子争取功名之目标。

文曲星手执朱笔,若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状元。

因此,想取功名的人特别崇敬文曲星。

清 模錾观音送子帽珍(资兴)   此帽珍高7厘米,宽7.5厘米,重10克。

观音又名观世音、观自在,唐时为避李世民讳而略去“世”为观音,为西方三圣(教主阿弥陀佛、左肋侍观音菩萨、右肋侍大势至菩萨)之一。

观音有三十六种变化,可根据人们的需要而现身说法,普渡众生,是一位法力无边、大慈大悲的救世主。

据《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载,众生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音菩萨,一心称念其名号,观世音就会“观其声音”,变成合适的身分,而前来解救。

佛教中观音并非品位最高,影响却比佛祖释加牟尼还大得多,其主要原因就是民间相信观音能送子。

观音三十六种变化中,并无观音送子之说,而民间却相信观音无所不能,喜获贵子是人们心中的最大愿望,于是将观音塑造成送子娘娘的形象,日日虔诚膜拜,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深受喜爱的慈母,植根于人们意识中。

帽珍为温柔、端庄、怀抱幼儿、面带微笑的观音,活脱一位贤妻良母,骑着麒麟,款款向前走来。

清 模錾狮子帽珍(宜章)   此帽珍长3.5厘米,高2.2厘米,重5克。

“狮”与“师”谐音,《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有文化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

古时大狮、小狮喻为太师、少保。

太师原为古代的“三公”之一,见《通典・职官典》周制,立太师、太傅、太保,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汉初又立少师、少傅、少保为副,太师、少保在历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有出人头地、超人之上之意,狮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可驱邪趋吉。

清 模錾麒麟帽珍(宜章)   此帽珍长4厘米,高3厘米,重4克。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属四灵之一。

其身披鳞甲,具有狼之蹄、龙之头、独角,威武而不残暴,不屠杀生灵,不践踏草木,为人们心中所喜爱的瑞兽、仁兽,是仁慈、吉祥的象征。

清 模镂凤凰帽珍(宜章)   此帽珍高3厘米,宽6厘米,重5克。

凤凰为四灵之一,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始称凤凰为祥瑞之乌,凤为雄性,凰为雌性,是一个集众多动物于一体的神鸟,为百鸟之王,与龙并驾齐驱,常以龙凤和鸣表示婚姻和谐美满。

凤凰被人们世代敬仰和崇拜,象征着吉祥和永生。

清 模錾蝴蝶帽珍(宜章)   此帽珍高4厘米,宽4.5厘米,重4.5克。

蝴蝶与福叠音谐,表示福多,重重叠叠。

蝴蝶轻盈美丽,意寓和和美美,也是爱情的象征。

《梁祝》中就有“化蝶”之说,山伯、英台在生不能成夫妻,死后化成双蝶比翼齐飞,成为千古美谈。

民 国模敲乐队人物帽珍(资兴)   此帽珍高4厘米,宽2厘米,重2 5克。

此为民国时期的一个吹、拉、弹、唱乐团,队员们或吹凑,或弹琴,或击鼓,或唱歌,笑逐颜开,自娱自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清 模敲八仙护寿帽珍(宜章)   此帽珍高4厘米,腰宽1.2厘米,重4.5克。

此套帽珍塑造成各持法宝立于云头之上、护卫老寿星的八仙。

人物造型鲜活,面部表情丰富,五官镌刻精细,采用模敲工艺精敲细制而成。

清 景泰蓝福寿双全帽珍(资兴)   此帽珍棱长4.5厘米,重5克。

棱形,中以圆圈相衬,圈内有淡绿色釉衬底的隶书“长命富贵”四字,外饰以四只飞翔蝙蝠,通体色泽凝重,极具古朴之感。

清 模刻大佛献寿帽珍(资兴)   此帽珍高3.5厘米,宽3.3厘米,重5克。

四个笑容可掬的大佛,两腿叉开,蹲于桃叶之上。

鲜桃与佛肚合二为一,其上双笔阴勾“长命富贵”四字。

民国 模刻罗汉祝寿帽珍(郴县)   此帽珍高3.5厘米,宽3厘米,重3克,此帽珍造型独特:四个体态健硕、憨态可掬、手捧刻有“国民英雄”寿桃的罗汉蹒跚着向前走来。

2、帽牌:是钉于孩童帽后的饰物,有二部和三部之分。

二部的上部为一大片图饰,三部的中间也有一小图饰,下部均为二至六根悬有小铃的链条,上部的图饰与下部的银链连缀而成,钉于帽后,孩童一动便叮铛作响,既可告诉大人所处的方向又给孩子平添了几分活泼。

《礼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王、公、侯为同一阶层,是统治者。

帽珍的意义为加官进爵岁岁封侯,添禄加寿年年有余。

清 模镂挂式三星帽牌(资兴)   此帽牌总长26厘米,图宽7厘米,高4厘米,重30克。

挂式,如意形,福、禄、寿三星分立于案旁,案前一对四眼钱排列,表示三大吉祥在眼前。

福、禄、寿三星又称“三星高照”、“三星拱照”、“三星在户”,是道教中主管人间幸福、爵禄、寿年的三   清模镂三多玛瑙帽牌(资兴)   此帽牌长26厘米,图宽8厘米,高4.5厘米,重57克。

上部图纹为麻姑献寿,猴、鹿呈祥,下部链条挂有鱼和玛瑙质猴。

麻姑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女,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

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可见寿年之长,为女性老寿星,与南极老翁齐名;“鹿”与“禄”谐音,指古代官吏的俸禄;“猴”与“侯”谐音,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位神仙。

二、发饰品:是最古老的用于固定发式又起美化作用的饰品,有发簪、发钗、步摇等。

1、发簪:“簪”为左右穿插或上下并用的饰物,即有两头大、中间小、微弯曲的片状物,也有头大   脚小、上头装饰、下头插发的针状物,其作用是“男以定冠,女以绾发”。

上头以花卉鸟蝶装饰的发簪也叫发花,发花以装饰为主。

发簪款式繁多,图饰多具有吉祥喜庆之寓意。

长的有20多厘米,短的才4-5厘米,汇集在一起,参差错落、形状各异、意趣无限。

2、发钗:钗是两股笄。

刘熙的《释首饰》曰:“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

”多为女性所用。

其基本结构是将银丝两端锤尖,对折弯成两股,弯折处或缠花纹,或焊接各种图型,或镶嵌珠宝,形状十分精美。

3、步摇:是以弹簧器物装置或有坠件的饰品,由于一步一摇而得名,极尽动态之美。

步摇有环形、钗体形二种。

环形的较大,像帽子般围于头部,为专打定制的结婚装饰品;钗体的较小,插于发际,有装饰和固定发结的双重作用。

饰品的佩戴有讲究,已婚妇女将发鬏梳于脑后,发簪别于鬏上,尤显成熟女性风范之干练利索;未婚的女子却将簪、钗别于鬓发,落落大方,必要时还可作防身之用。

文革期间,银质发饰品被当作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产物,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

明 景泰蓝莲蓬头发簪(资兴出土品)长11厘米,重6克。

清末 镂空蝶恋花发花(宜章)   此发簪长8.5厘米,花宽6.5厘米,花高2.5厘米,重5克。

清 珐琅彩如意头簪(资兴)   此发簪长15厘米,头宽5厘米,重45克。

古时表“如意”的器物有四种:一是搔痒的“搔杖”,所搔之处能舒筋止痒,合乎心意:二是指画或预防不测的器物,所到之处能顺合心意;三是用于佛家礼仪的云纹僧具,象征着吉祥如意;四是宫庭的祥瑞玩物,令人欢心悦意。

民间多取S形曲柄,柄端有云纹或灵芝造型,以示吉祥如意。

清 珐琅彩佛手纹钗   此发簪长16厘米,宽4厘米,重25克。

佛手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因形如手而得名,古时就常在福寿图中与仙桃同列为吉祥之物,运用十分广泛。

清 珐琅彩凤穿牡丹纹钗   此发簪长14厘米,宽5.5厘米,重22克。

鸟中之王飞舞,花中之魁盛开,寓意吉祥

第二节 耳饰品   耳饰为耳部饰品,有耳环、耳坠之分。

耳环即银环造型,环上配以各种花纹图案,戴于双耳之上,一步一晃十分动人;耳坠则在耳环下配以各种材质的坠子,挂于耳垂之上,一动便闪闪烁烁,银光四射,煞是悦人耳目。

由于耳饰耗银不多,无论贫富,湘南的妇女人人皆有,现今农村还很流行,主要用于装饰。

清 鎏金累丝龙形耳环(资兴)   此耳�重4克。

空心、鎏金、累丝,龙头嵌二粒玉珠,龙体由精细的鎏金银丝缠绕、堆垒而成,尾部祥云缭绕,精美富丽,为富贵佳丽之专用饰物。

清模吉祥纹耳环(永兴)   此耳�重5克。

采用铸模工艺制成,上书“富贵吉祥”四个篆体浮雕大字,铸工大气豪放,字形古朴,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清景泰蓝蝶纹耳环(资兴)   此耳�重5克。

景泰蓝质,黄、绿、红三色相间,色彩鲜艳可爱。

第三节 手饰品   手饰是手部的装饰品,有腕饰品和指饰品之分,从古至今一直盛行。

1、腕饰品:戴于手腕上的环形装饰品,即手镯。

手镯从结构上来看有空心、实心、圆形、扁形、单轨、双轨之分;从结口处来说有开口、活口和封口之别。

款式极多,图纹各异。

戴时可戴一只手,也可两手都戴。

清初模敲花卉手镯(郴县)   直径7.5厘米,宽2厘米,重30克。

清墓出土品,空心,厚实,封口。

镯面有梅、菊、桃三种花卉框和点状装饰框间隔排列,似一幅幅图画嵌于墙上供人欣赏。

清 铸模浮雕满版纹镯(资兴)   此手镯此手镯直径5.5厘米,宽1厘米,重25克,开口。

通体采用铸模浮雕式满版花工艺,镯上铸有兔、鼠、花、几何图形等多种图纹,边沿凹凸别致,纹饰繁多,工艺精细,由资兴名匠李同庆所制。

清末 盘丝镂焊动物纹镯(永兴)   此手镯直径6.5厘米,宽1.2厘米,重25克,活口。

外沿为两根缠丝银环,环间有八组双套圈间隔排列,套圈之间分别排列兔、蛇、龟、马四种动物和花卉。

通体采用模镂、焊接、绕丝等工艺制成。

清早期 景泰蓝团万寿古钱寿纹镯(资兴)   此手镯直径7厘米,宽1.2厘米,重28克。

空心,活口。

接口处有两掐丝双笔团万寿,字后分别为两组双套、一组三套镂空四眼钱,流云飘动,“钱”与“前”、“云”与“运”谐音,取寿在眼前、鸿运当头之意。

镯体着蓝、绿、黄、褚四种釉色,色泽鲜艳,纹饰古朴。

清 掐丝珐琅彩缠枝莲纹镯   此手镯直径7厘米,宽1.2厘米,重35克。

此镯掐丝工艺精湛,色泽清丽,精美之极,实为镯中上乘佳品。

2、指饰品:戴在手指上的环形饰品,男妇均可佩戴。

民间常将戒指刻上姓名,作为印鉴使用。

尽管戒指含有“信约”“婚约”“定情之约”等意,但在湘南人眼中,戒指主要起着装饰作用,是一种富贵的象征,戴法也很随意,没什么特别的内涵,更不像西方人一样,用戒指作为沉默的语言,来表示一种特定的讯号和标志。

湘南戒指的形状各式各样,主要有圆形、方形、棱形(枣子核形)、条形(韭菜边形)、连环形等等;表面图纹也极为丰富,人物、花卉、几何图案纹饰繁多。

清 珐琅彩梁祝人物戒(桂东)6克   清 范铸浮雕牡丹花戒(资兴)4克   清 范铸浮雕人物戒(资兴)5克   民国 范铸浮雕唐伯虎点秋香戒(资兴)5.5克   民国 范铸浮雕棱形戒(道县)3克   清末 银丝九连环戒(宜章)   此环戒重9克。

封建时代由于男尊女卑的旧观点,女子不能上学而成为文盲,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两情相悦的人往往用特殊的符号来代替。

永州的江永就出现了女书,有许多地方却是用圈儿诗来相互叙情,由此衍生出连环戒,用以表达情谊。

其意为:相思欲寄无从寄,赠枚环戒替。

这一圈是我,那一圈是你,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连,心心相依,说不尽的相思情,天长地久不分离。

此戒结构巧妙,合拢是一枚完美的戒子,打开来却又是一根环环相连的银链条。

佩戴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往往为散开的一堆乱环而发愁,怎么也装配不成戒指,其关键在于最后必须要三环相套,才不致于散架。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