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陕西农民增收的五种途径

摘要: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提出五种促进陕西农民增收途径:即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开创“以工补农”;大力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现代农业体系;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农民;增收;途径;陕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36—02      当前,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陕西省也不例外。

据统计,陕西省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 136元,比2007年增加491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量、增速创历史新高,陕西农民收入连续第五年高速增长。

然而,这与我们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 8 000元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陕西省在奔小康路上任务还很艰巨,农民需要加快步伐促进增收

根据目前陕西省农村发展的现状,我省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

一、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   品牌是商品售卖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一个名称、图案或设计,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自己的产品,以便于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是指农产品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资源特征给自己的产品设计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品牌,并取得商标权,实行企业化经营,使品牌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随着国外名优产品的进入,市场中的品牌竞争更加激烈。

只有以创品牌、创名牌为立足点,实施农场品品牌化经营才能抵御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这方面,我省的延安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延安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土层厚,所产甜瓜皮薄、清脆、香甜,在国内久负盛名,各县区均有种植,尤以北部县区为重。

但长久以来,甜瓜生产一直处于提篮叫卖的自然经济状态,极大地限制了甜瓜的销售。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历史早已过去了,因此,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销方式,大力宣传产品特色,让优势资源真正转变成经济效益。

而实现这种转变仅依靠果农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即通过政府扶植的龙头企业,把种植甜瓜的果农主动联合起来,严格按标准进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品牌,从而形成一条甜瓜优势产业带。

延安市宝塔区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积极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宝塔甜瓜”品牌,并向国家农业部申请甜瓜原产地认证,使“宝塔甜瓜”一进入市场就有了品牌。

二、开创“以工补农”   以工补农是指工商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帮助,包括以工建农、以工支农、以工助农、以工补农、以工养农。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

这方面,我省的府谷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位于“陕西十强县”的府谷县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到矛盾凸显期,一方面身价过亿的煤老板扎堆;另一方面是贫困农民以上访、干扰企业生产等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喂,去买房吗,给我稍两套。

”这已成为陕北煤老板们在西安购房的真实写照!贫富的鲜明对比无疑给府谷县发展带来了困惑,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使贫困农民走向富裕是摆在府谷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看到这种局面,府谷县拥有资产上亿的煤老板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迫切心情了,他们纷纷开始做起了慈善事业,为家乡捐款修路,主动带动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高乃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为社会的捐款额高达2 890万元,居2008胡润慈善榜第九十一位。

高乃则靠卖豆腐起家,积累一点资金后开始经营铲车,在煤炭价格低迷的时候进入这个行业,凭着诚信经营和对市场机遇的把握,现公司资产数十亿元,是当地公认的首富。

从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乃则,体会过贫困的滋味。

他先富起来后,看着身边还有那么多穷人,心里不好受,所以拿出大笔的钱来扶贫,用于新农村建设。

他个人投资1.3亿为家乡修路,将府谷县城至王家墩乡和孤山镇至武家庄乡两条通乡油路连通起来,全长24公里,路基宽16米,路面宽8米,两边各有4米宽的绿化带,同时沿路布设引黄灌溉管道,在每个村庄留下灌溉口,将1 800亩贫瘠旱地变成丰腴的水浇地,惠及12个村。

除此之外,他还在村里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万头养猪场,所有猪舍都安装空调,农民变成这里的工人,他们通过计算机屏幕监控每一头猪的活动情况。

他还在养猪场附近盖了100间大棚蔬菜。

大棚菜往北是一座有亭台轩榭和音乐喷泉的大型广场。

广场一侧是集中住宅区。

现在这个村庄已成为府谷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规划论证,高庄则村分公益居住、养殖加工、高效农业示范、绿色食品生产、生态观光等五个区,实现了以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以工业化思路经营农业、以工业化设施武装农业、以工业化技术改造农业,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从府谷模式我们体会到了以工补农、以富带贫,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合力共建和谐富裕新农村的思路和方法,这很值得其他地方的借鉴和思考。

三、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近来,不少西安市民发现一个新现象,街头的“沙县小吃”店铺忽然间多了起来。

据了解,这种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沙县小吃”店在西安已经开了200多家,在全国,已近2万家。

沙县小吃”红火的背后,是福建省沙县政府帮助农民对接大市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强力助推。

沙县小吃”的成功无疑给我们陕西小吃发展树立了榜样。

陕西的秦镇凉皮,岐山臊子面、乾县锅盔等,这些区域化、大众化的小吃,虽然早已经蜚声海内外,却总是难以成规模走出潼关,原因何在?陕西不妨向沙县县政府取经,学习沙县政府带领村民走向致富道路的经验。

沙县小吃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大力扶持。

沙县县政府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据介绍,1997年沙县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1998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沙县小吃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小吃办公室,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

目前,这三个机构合署办公,分工协作,全面负责沙县小吃发展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技术培训、维权保障和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

沙县小吃已经成为沙县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除此之外,县政府也非常重视品牌宣传,每年定期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在权益保护方面,沙县专门成立了县维护沙县小吃经营业主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并在县公安局挂牌设立沙县小吃业维权办公室,抽调干警专门从事维权工作,组织专人赴各地,协调配合当地公安、工商部门,妥善解决纠纷、侵权等投诉事件,维护在外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为其“保驾护航”。

从“沙县小吃”的成功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增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知识、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

四、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中国过去的传统农业体系非常落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农户缺乏先进的农业知识,缺乏技术创新,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得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现在为了农民增收,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而应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即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转变成为更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从而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在这方面,我省的杨凌农业示范区便走在了前面。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的“试验田”,自诞生起,便肩负了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职责。

十二年来,杨凌把专家的实验研究与农民的需求有机结合,初步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近年来,示范区内两所大学形成各类科研成果1 06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5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已通过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236个。

体细胞克隆山羊、胚胎干细胞研究、生物农药创制、节水农业、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先后培育出6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实现了黄淮流域小麦品种的四次大范围更新换代。

据统计,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 000亿元,使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愈来愈多的农民从中获益。

杨凌示范区正在成为中国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五、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因此,我们应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榆林自古就是美丽富饶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榆林发挥资源优势,集聚社会资本全力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让其在十年中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腹地,成为中国新型能源接续地。

然而,榆林对其核心产业既引以为豪,又对产业结构单一深感困惑。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一波又一波冲击实体经济,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榆林经济也受到金融风暴的明显冲击。

为此,榆林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干预,实现了一定效果。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产业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不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革,使农业产业结构合理。

这样才能永葆经济活力,使经济快速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既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又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品质调结构,围绕效益调结构。

最后还要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参考文献:   [1]赵滨.对陕西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及发展方向的探讨[J].理论导刊,2000,(10).   [2]李荧.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   [3]2008年陕西农民收入创历史新高[EB/OL].陕西农业信息网,2009—01.   [4]杨凌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田”[EB/OL].省略/shanshangdahui.   [5]榆林.打造一流的投资洼地[EB/OL].省略/shanshangdahui.   [6]陕西府谷模式探索“以工补农”之路[EB/OL].省略/shanshangdahui.   [7]沙县小吃全国开花背后的政府推手[EB/OL].省略/shanshangdahui.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