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区放疗在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

【摘要】 脾作为一种淋巴器官,在免疫系统发生、成熟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脾区照射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及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疾病有一定疗效,而慢性白血病脾大脾区照射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脾区照射对食管癌可提高免疫功能,明显降低食管癌患者的非癌死亡率,从而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 放射治疗脾脏

脾脏是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正常情况下发挥清除入侵微生物、衰老和死亡细胞,合成抗体,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参加体液和细胞免疫;病理情况下能阻留、破坏异常细胞,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脾区照射在良恶性疾病中的治疗进行综述。

1 良性疾病。

1.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idiopathic thrombcytopenic purpura,ITP) 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器官和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在ITP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脾切除治疗ITP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或有手术禁忌,脾照射治疗ITP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制可能是高能量射线使脾脏萎缩,脾功能被削弱,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破坏减少,达到类似切脾的效果。放疗方法:术前B超或CT模拟定位,画出体表投影标志,以脾门为中心设10 cm×10 cm 方形野照射,以皮下6 cm 为剂量参考点,给予6 MV X线或60Co γ线照射,CITP和溶血性贫血者,200 cGy/次,隔日或每日1次,8~10次为1疗程。鹿全意等[1]治疗ITP 42例,治疗前平均血小板<30×109/L,治疗后平均19 d 血小板计数达最高值。治疗2个疗程后显效19例,良效12例,进步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对35例患者随访6个月,15例血小板50×109/L,临床症状消失。王晓英[2]用多抗甲素注射液加小剂量脾区放疗,总剂量800~1 200 cGy。43例患者接受2个疗程的多抗甲素静滴及2个疗程脾区照射,显效26例,良效9例,进步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多抗甲素注射液作为一种免疫制剂,能直接提升血小板,使破坏了的血小板得到新生,而脾区照射可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PAIgG的产生,因此他们认为两种方法合用对顽固性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姜玉华[3]探讨脾脏放射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放疗血小板数量较放疗前显著增加(P0.001),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放疗结束2月后临床评价,有效率86.7%。1年后复查,有效率66.77%。3年后随诊,有效率60%。未发现与放射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因此采用脾脏照射治疗小儿RITP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可避免脾脏切除。第1期脾区放疗在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 付尚志。

1.2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往往伴有门静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是解决门静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措施[4],脾动脉栓塞治疗[5],脾内注射无水乙醇也有一定疗效[5,6]。但这些治疗均存在不同程度并发症和局限性,而脾区照射操作简单、痛苦小、费用低、疗效好、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照射方法:B超定位脾脏,画出体表投影标志,在行脾区前后对穿照射,给予6 MV X线或60Co γ线照射,每个疗程脾脏吸收剂量600~1 200 cGy,分4~8次照射照射期间继续护肝、降酶等支持治疗。韩大正等[4]观察22例,治疗后白细胞升高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3例;血小板升高为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与用升白安片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并发症主要有恶心、左上腹不适感,多在照射2 h 后消失。

1.3 其他良性疾病。

鹿全意等[1]在5例老年溶血性贫血中,脾脏照射2个疗程后血红蛋白100 g/L,网织红细胞降至正常水平,以口服免疫制剂环孢素A维持治疗。骨髓纤维化并发脾血流动力大3例,连续治疗4周后脾脏明显缩小至肋缘下,血象改善,压迫症状消失,干扰素维持治疗;脾功能亢进多为继发性,8例照射2~3周后B超证实脾脏明显缩小,血象恢复正常水平,未维持治疗。    2 恶性疾病。

2.1 血液肿瘤。

脾脏是对射线较敏感的器官之一,正常脾脏照射后会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其纤维化修复导致脾脏萎缩、功能减退和消失,从而达到类似切除脾脏的效果, 虽然切除肿瘤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也是治疗血液肿瘤的措施之一,但多数患者病情严重难以接受手术,因此凡是有切除脾脏指征的患者均可进行脾脏照射脾脏照射对慢性白血病等骨髓增生性疾病所致的脾脏肿大有良好的缩脾效果,不仅迅速消除慢性白血病的巨脾而且消灭了脾脏内存的大量原始肿瘤细胞,有利于减少复发。鹿全意等[1]治疗慢性白血病巨脾7例,脾脏照射1周后脾脏明显回缩,2周后均完全回缩,首次治疗后出现寒战、发热及消化道症状,对症处理后消失,放疗后用干扰素和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