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计流程质量控制的供电企业审计职业素质探析

基于审计流程质量控制的供电企业审计职业素质探析

一、研究背景   1.研究意义   (1)审计业务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审计也是一项对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素质,而且审计具备素质又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锻炼过程。   (2)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最关键的要素。审计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首先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由审计人员制订,高素质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觉察到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缺陷,从而制订完善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机制、措施,及时补漏;其次制订了好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高素质审计人员落实。   2.研究现状   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满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均进行了研究。如审计审计科研所王鸿在《简论国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中对审计人员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特殊职业素质进行研究。[1]安徽省审计厅王兴如在《21世纪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与现代审计教育》中对21世纪审计人员具备的职业素质及21世纪审计教育的改革进行研究。[2]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艳等在《审计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职业的发展》中对审计质量与独立性、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3]无锡供电公司杭云霞的《浅谈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通过分析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从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力量、加强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两方面探讨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方法和措施。[4]   二、供电企业审计流程质量控制及其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   首先通过分析审计流程、审计环节、质量控制目标、控制措施分析达到控制目标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素质能力。其分析过程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审计流程质量控制表   流程阶段 环节名称 控制目标 控制措施 人员素质要求   计划阶段 审计立项 审计计划科学合理 风险问卷调查;听取取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审计需求;进行专业判断 沟通协调能力风险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知识更新能力   准备阶段 开展审前调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 审计方案可操作性强 审计方案评审会;审前培训会 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更新能力   组建审计组   审计方案制定与审批   下发审计通知书   审前培训   实施阶段 审计进点 审计报告价值高 三级复核;碰头会;审计底稿、记录规范化实施细则 专业判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更新能力   审计记录编制及审核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及审核   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终结阶段 审计情况交换 审计成果运用最大化 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深化审计整改管理机制 综合分析能力理论研究能力   审计报告修订   通报审计结果   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后续审计   审计成果运用   审计项目总结分析   档案管理   1.审计计划阶段   (1)沟通协调能力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司领导、相关部门等进行沟通,充分理解审计需求。   (2)风险判断能力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人员年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公司高风险领域应确保列入审计项目计划,通过实施项目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防范风险。因此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风险判断能力,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3)综合分析能力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对各种经营情况资料、以前年度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需要审计的业务领域。   2.审计准备阶段   (1)文字表达能力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审计组成员实施审计的指导手册。因此准备阶段要求审计方案编制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编写出脉络清晰、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2)沟通协调能力审计准备阶段组织协调能力是指需要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有序分配。尤其是在面临审计任务不断加重与审计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形势下,更是需要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使得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完成的审计任务最多。   3.审计实施阶段   (1)专业判断能力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面对被审计单位大量的资料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迅速找到切入点,从而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更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在统筹分析基础上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做到对问题准确的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文字表达能力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载体,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都集中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的根源,归纳、提炼出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和管理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体制上、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