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 [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二)]

心律失常。

辨证要①辨虚实病证候特多虚实相兼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络失荣实者多痰饮、瘀血阻滞心络和火邪上扰心络。

②辨脉象与辨病结合促脉见心率快而不齐如心房颤动、频发早搏;结脉见心率慢而有歇者如各种早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代脉见早搏二律、三律等。

迟脉也是常见脉象属阳虚心络失煦脉象;数脉常见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络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养心安神;心悸因痰饮、瘀血、痰火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通络、祛饮通络、清火宁络、重镇安神久病入络者病情较复杂临床上常表现虚有实宜标兼治补虚、通络并施。

分型辨证 心虚胆怯。

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恶闻巨响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苔薄白或如常脉细略数或弦细。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冲定志丸组方加减

药物组成琥珀.5g(冲)磁石0g龙齿0g朱砂0g(冲)茯神0g菖蒲5g远志0g人参6g。

9口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心血不足者加熟地、阿胶滋阴补血、荣养心络;痰热扰、胃失和降者可用黄连温胆汤以化痰清热、通络宁心并可加入酸枣仁、远志等以安神养心。

心气不足。

症见心悸气短、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加味。

人参0g黄芪8g麦冬6g五味子6g酸枣仁8g柏子仁g合欢皮0g炙甘草30g。

加减若气虚兼见阳虚而有皮冷畏寒者可改用保元汤以补益心气温恿心阳;若阳虚气化失利水气不行饮停心下症见气短、渴不欲饮、尿少者合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心血不足。

症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唇舌色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补血养络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30g当归5g白术0g茯神0g远志0g桂囱肉0g炒枣仁30g木香5g甘草5g。

加减心动悸、脉结代者合炙甘草汤气虚明显者党参改红参0g或合用补益气汤血虚者加阿胶、熟地、首乌。

气阴两虚。

症见心慌气短乏力口干欲饮汗怕风易感冒劳累及感冒心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质偏红少苔肘沉细结代

方药参松养心方(拟)。

药物组成人参6g黄芪5g白术g当归0g茯神5g酸枣仁5g赤芍5g麦冬g五味子0g熟地g龙骨30g丹参30g。

加减阴虚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者熟地加生地、玉竹、麦冬以滋阴养心兼心虚胆怯、善惊易恐、少寐多梦者加珍珠母、柏子仁以镇惊养络宁心;若阴虚火旺征象明显见头晕目眩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耳鸣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症者上方合以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若心络瘀阻明显症见胸闷不舒心痛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等上方合以通心络组方以化瘀通络

心阳不振。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白或滑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药物组成桂枝0g甘草0g龙骨0g牡蛎0g人参6g附子6g。

加减若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痰湿阻络。

症见心悸发止受惊易作痰多、胸闷、烦躁少寐多梦食少泛恶口干苦便结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法化痰清火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药物组成黄连6g半夏0g陈皮0g茯苓g竹茹0g枳实0g甘草6g枣6枚栀子lg瓜蒌5g酸枣仁0g珍珠母0g。

加减若便结者加黄惊悸不安重者加龙齿、牡蛎火郁伤阴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天冬、玉竹、生地。

水饮凌心。

症见心悸乏力恶心眩晕胸脘痞闷形寒肢冷尿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吐涎舌苔白滑脉象滑或沉。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30g桂枝0g白术0g甘草0g半夏0g陈皮0g生姜6g。

加减尿少肢肿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以利水湿;兼肺气不宣、水湿阻肺者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通肺络加葶苈子、防己以泻肺利水;兼瘀血停者加当归、川芎、益母草活血通络;如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咳不得平卧便不利浮肿较甚者宜用真武汤加减以温阳利水。

心络瘀阻。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心络组方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g水蛭0g土元6g全蝎0g蜈蚣条赤芍0g降香0g冰片005g酸枣仁8g。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兼阳虚者加附子、桂枝;兼气滞者加玫瑰花、檀香夹痰浊者加瓜萎、薤白心痛较甚者加三七粉、乳香、没药。

慢性心衰。

辨证要①辨虚实缓急。

②辨邪性质瘀血、痰饮、水湿病常兼夹患但有主次先别。

⑨辨络病所。

治疗原则 “补虚”、“化瘀”、“蠲饮”医治疗心力衰竭三法则。

治疗必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温阳利水主据痰、瘀、水三者侧重不分别施与活血、化痰、利水法以改善脉络血管系统功能。

分型辨治 心络气虚。

症见心悸、气短活动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失眠多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结代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心活血通络

方药益气通脉汤(拟方)。

药物组成党参30g麦冬g五味子0g茯神30g赤芍30g丹参30g地龙5g白术30g葶苈子0g。

加减气虚汗者加黄芪以益气固表阳虚明显加制附子以温补阳气有阴虚见症者白术加女贞子、旱莲草以滋补阴液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

阳气虚乏络瘀水停。

症见心悸气喘咳嗽夜睡憋醒或夜睡不能平卧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苍白或见青紫全身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祛瘀利水。

方药拟芪苈强心汤加减

药珠组成黄芪0g人参0g制附子9g(先煎)丹参5g红花9g桂枝6g葶苈子5g五加皮0g玉竹g陈皮6g。

加减若兼见因肺络壅阻肺失肃降水饮上泛咳嗽、吐血痰、胸闷憋 气、气短、脉浮者可加桑白皮;若水湿蕴腹部臌胀纳少脘闷恶心呕吐苔白脉缓者宜合实脾饮加减;若高水肿或有胸腹水者宜加用五苓散;若气虚神乏无力甚则喘促汗出心阳欲脱者重用人参黄芪、制附子。

若气虚血瘀征象明显者症见两颧红暗口唇紫绀心悸怔忡动则尤甚胁下痞块作痛或有水肿纳差腹胀舌质暗滞、或紫斑舌胖有齿痕脉涩或结代可合以通心络组方以增强化瘀通络风痉效。

痰饮停肺络壅阻证。

症见心慌气短喘憋不得卧咳吐稀痰或泡沫样痰胁胀脘腹痞满肢体水肿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或细数。

治法泻肺逐饮通络

方药葶苈枣泻肺汤合泻白散加味。

药物组成葶苈子30g枣6枚炙甘草0g桑白皮5g北五加皮0g腹皮5g厚朴0g杏仁0g车前子30g泽泻5g地龙5g泽兰5g益母草30g。

加减若脉细数无力或脉微重按始得心肺气衰加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补宗气以益络气不足。

阴阳俱衰阳气虚脱证。

症见心悸气喘极严重张口抬肩喘促鼻煽心悸不宁烦躁不安面色青灰便量少肢体水肿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欲绝。

治法回阳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拟方)。

药物组成人参0g附子0g麦冬5g五味子5g龙骨30g牡蛎30g炙甘草0g山萸肉30g。

加减该型病情极严重往往阳越外阴竭必须及抢救。

上方基础上可配合用生脉液静脉射。

糖尿病周围神病变。

辨证要①辨虚实主次。

②辨脏腑病位。

治疗原则以“络以通用”总治疗原则通络法及通络药物运用扶正治基础上辅以通络治疗则可达到瘀络通痛止功效。

分型辨治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症见肢体麻木疼痛沉重酸胀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口渴多饮手足心热舌质红或暗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方药拟周络通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8g生地8g水蛭6g当归g知母g桂枝g甘草6g。

加减气虚较重加党参、白术;血虚明显加熟地、阿胶疼痛较剧者加姜黄腰酸酸痛者加川牛膝、川断、杜仲以益肾健腰;因气候变更而疼痛加剧者加防风、独活以祛风行痹通络偏上肢加桑枝、威灵仙偏下肢加木瓜、牛膝、地龙;兼瘀血加鸡血藤、红花、桃仁。

肝肾阴虚脉络瘀阻。

症见肢体拘挛麻木疼痛痛如针刺如电灼昼轻夜重皮肤粗糙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少苔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知母0g生地0g黄柏0g当归0g丹皮0g牛膝g山药0g泽泻g山萸肉0g鸡血藤5g水蛭6g赤芍g。

加减筋脉挛急作痛剧烈加白芍、木瓜肌肉疼痛重者加桑枝、丹参;兼血瘀动风者加全蝎、地龙、僵蚕熄风通络

脾肾阳虚痰瘀阻。

症见肢体痿弱弛缓行走无力甚或步履艰难畏寒肢冷便溏薄体胖痰多舌质淡舌体胖脉沉细弱。

治则温补脾肾化痰逐瘀通络

方药拟化痰逐瘀通络汤指迷茯苓丸合补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制附子6g黄芪8g桂枝g薏苡仁g胆南星6g水蛭6g赤芍g川断g牛膝g甘草6g。

痰瘀痹阻脉络瘀塞。

症见肢体麻木沉重酸痛无力甚则肌肉萎缩伴形体肥胖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

方药双合汤(《杂病流犀烛》)加减

药物组成陈皮0g半夏0g茯苓5g白芥子0g僵蚕0g水蛭6g桃仁5g。

加减气阴两虚者加黄芪、生地痰瘀化热者加黄柏、瓜萎等。

相关热词 临床应用理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