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衡水(二):董子故里·名人辈出_董子故里是哪

一、大儒董子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隐忧不断,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广川大儒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提出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学说和 表彰六经 推崇五常 等主张,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被汉武帝所采纳,并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所谓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董子振起孔子儒学于式微之际,被称为 群儒首 儒者宗 。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对汉代政治制度设计和中国长期维持统一稳定的大国政治局面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字宽夫,西汉广川(今衡水景县)人,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弟子众多。武帝时任江都相、胶西相, 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后 致仕悬车 ,居长安陋巷,修学著书,被称为 纯儒 。著作主要有《举贤良对策》和《春秋繁露》等。

二、地灵人杰。

衡水以儒名而盛,走出了诗经释者毛苌、经学大师孔颖达、边塞诗人高适、天文学家张胄玄、政论家崔寔、史学家李百药、佛学家释道安及文学家张载、马中锡等鸿儒俊彦,是名贤辈出的文昌之域。

衡水浸润着燕赵之风,宰辅名臣辈出不穷,是世家大族郡望之地。在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窦太后、冯太后、崔瑗、高欢、封子绘等为代表的观津窦氏、长乐冯氏博陵崔氏景县高氏封氏等名门望族,多年不衰,对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现代以来,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衡水地区文学艺术创作屡现新声,涌现出了如著名作家孙犁、王林,京剧艺术名家荀慧生,说唱艺术家刘宝全等文艺名人。

(一)鸿儒贤达。

1.诗经释者毛苌。

毛苌(生卒年不详),西汉赵人,师从毛亨,曾在衡水饶阳县师钦村筑台讲诗,后被河间王刘德聘为博士,讲经授徒。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整理编纂者之一,世称 小毛公 。

2.悬梁苦读孙敬。

生卒年不详,字文宝,信都(今衡水冀州)人,是汉代知名大儒,以 头悬梁 苦读闻名于世,事迹载入《三字经》。常年闭户谢客,攻读诗书,人称 闭户先生 ,是中国古代苦读楷模之一。

3.十八学士孔颖达。

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唐衡水县(今衡水桃城区前马庄村)人,孔子三十二代孙。隋大业初,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任国子监祭酒。奉诏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之作,有经学统一之功,被称为 盛世鸿儒 。衡水现有孔颖达衣冠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盖文达。

盖文达(578—644年),字艺成,原衡水县(今桃城区)人,唐代大儒, 十八学士 之一。逝后归葬故里衡水县葛村(东葛村),墓碑是于志宁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与族弟盖文懿皆为名儒,人称 二盖 。

5.信史增辉 李百药。

李百药(565—648年),字重规,衡水饶阳人,唐代史学家。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唐朝以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贞观元年奉诏撰《齐书》,史称《北齐书》。与其父李德林、其子李宗鄂等李氏五代世袭安平公,今衡水饶阳五公村得名于此。

6. 三大类书 李昉。

李昉(925—996年),字明远,今衡水饶阳五公村人,北宋名相、文学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类书。

7.第一状元孙伏伽。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今衡水故城)人,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及第,是我国科举史上记载完备、有据可考的第一位状元,以忠直敢谏著称,官至大理寺少卿、陕州刺史等。

8.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衡水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 高常侍 ;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 边塞四诗人 ;创作了《别董大》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9.佛学领袖释道安。

释道安(312—385年),东晋常山扶柳县(今衡水冀州)人,俗姓卫,主张僧侣以 释 为姓,故改姓释。杰出的翻译家,与徒众数百整理经典,编成《众经目录》,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人之一,鸠摩罗什称其为 东方圣人 。

10.天文学家张胄玄刘焯。

张胄玄(生卒年不详),渤海蓨县(今衡水景县)人,隋朝天文学家,祖冲之之徒,授云骑尉,直太史院,参议律历事、员外散骑常侍等。597年,隋文帝杨坚颁用张胄玄新历,任为太史令。著有《七曜历疏》5卷、《大业历》1卷、《元历术》1卷。

刘焯(544—610年),字士元,信都昌亭(今衡水武邑)人,隋代天文学家。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创《皇极历》,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名儒孔颖达、盖文达均是其门生。

11.中山狼传马中锡。

马中锡(1446—1512年),字之禄,号东田。祖籍大都,后迁故城县马庄。明代著名文学家,有《中山狼传》等传世,尤以《东郭先生与狼》家喻户晓。有《马东田漫稿序》6卷。

12.路陞,字天衢,祖籍真定府婴水郡(今灵寿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饶阳城里(今衡水饶阳县)。路陞在明代万历年间先后中举人、进士,曾先后任户部主事、翰林院提督、太常寺正卿等。死后追赠为刑部侍郎,葬于今饶阳县路同岳村西南。著有《拳石山房文稿》传世。

(二)名门郡望。

1.观津窦氏。

窦氏于秦末为避战乱而迁居观津。窦漪房被征召入宫,后来成为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作为文、景、武三朝勋戚,窦家世代簪缨,贵宠无比。其侄子窦婴等族人也都迁离衡水到了长安居住。窦漪房常自称 观津窦氏 ,观津也是窦氏成为显姓望族的始发地。

窦漪房(公元前205—前135年),西汉清河郡观津(今衡水武邑县)人,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她辅佐文帝、景帝推行 与民休息 的政策,使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从秦末战乱的凋敝中逐渐恢复和发展,开创了 文景之治 的局面。

2.长乐冯氏

汉元帝时期,汉元帝与上党(山西长治)女子冯媛生子刘兴。刘兴被封为信都王,尊冯媛为昭仪。后冯媛带领全家移居冀州东南三公里处岳良村,冀州冯氏遂于此繁衍生息,史称 长乐冯氏冀州在西晋时称长乐)。五胡十六国时期, 长乐冯氏 第39世冯跋于409年建立北燕。冯跋之弟冯弘的孙女后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即主导孝文帝改革的 文明太后 。

冯太后(442—490年),信都(今衡水冀州)人,出身北燕皇族长乐冯氏,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指导和辅佐北魏孝文帝推行 班禄制 均田制 租调制 等改革,是孝文帝改革前期的实际主导者,为北魏迁都洛阳走向繁荣及促进民族大融合作出了杰出贡献,史称 文明太后 。

3.景县高氏

景县高氏上起于后汉,下至隋唐,有官位的就有一百三四十人之多,是北方的名门望族。景县高氏在北魏至北齐时期成为皇族。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从北魏做官到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名震一时。

高氏墓群,位于景县城南约十五公里,当地群众称之为 高氏祖坟 或 皇姑陵 ,现存有封土墓10座,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分为四个保护区。该墓群相传原有墓冢近百座,历经沧桑,封土流失,多数泯没。

高欢(496 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衡水景县),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奠基者,被追尊为太祖献武帝,后改尊为高祖神武帝,史称齐神武帝。

4.景县封氏

景县封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颇具影响的家族,在北魏时达到极盛。据现存史籍记载,上至后汉、魏晋,下到隋唐,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有的出将入相官位显赫,有的称王道孤雄据一方。这个阶段是历史上景县人气最旺的时期。

封子绘(512 564年),字仲藻,封隆之之子,渤海蓨县(今衡水景县)人,文武双全,侍亲至孝,是封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其母亦出身河北豪族,系范阳祖氏之女。自魏晋以降,封氏家族奉行主动向中央实力派靠拢的政策,对高氏笼络河北世家大族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封氏一门在北齐世受恩宠。

5. 博陵崔氏

西周时期,齐国君主姜尚嫡孙季子因食采地在崔邑(今山东章丘),其后代以邑名为姓氏,即崔氏的由来。汉朝,季子后裔在清河东武城定居下来,其中一支另居博陵安平,史称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特别是盛唐时期,是博陵崔氏最显赫的时代,朝野五品以上官员就有400余人,尤以崔玄暐最知名,被封为博陵郡王,崔氏也被称为 宰相之姓 。今安平境内有崔氏墓群。

(1)崔骃。

崔骃(?—92年),字亭伯,东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文学家。章帝时,写《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后汉书 崔骃列传》载: 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2)崔瑗

崔瑗(77—142年),字子玉,崔骃之子,衡水安平人,汉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撰有《草书势》。据载他撰写了《座右铭》,文中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3)崔寔。

崔寔(约103—170年),字子真,书法家崔瑗之子,衡水安平人,东汉后期政论家。著有《政论》《答讥》《四民月令》等,其中《四民月令》逐月记载了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为中国古代月令体农书的开山之作,对后代农学影响颇深。该书约在北宋中期到南宋散佚,仅见于后世引用,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征引最多,现存三千多字。

崔寔出身的博陵崔氏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其与祖父崔骃、父亲崔瑗皆是名重一时的士大夫,崔氏也被誉为 儒家文林。

(4)崔护(772—846年),字殷功,衡水安平人,唐朝著名诗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任京兆尹、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赢得了不朽诗名。

(三)文艺新声。

1.孙犁。

孙犁(1913—2002年),原名孙树勋,衡水安平人。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短篇小说《荷花淀》家喻户晓,是 荷花淀派 文学创始人,先后担任《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2. 王林。

王林(1909—1984年),原衡水县人,现代作家。1930年参加共青团,1931年入党。抗战期间,王林通过 海鸥剧社 (中共外围组织,1930年成立)这种文艺形式,来进行唤醒民众、宣传抗日的活动。解放后任天津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著有《幽僻的陈庄》《腹地》《站起来的人民》《一二 九进行曲》《叱咤风云》等。

3.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年),衡水阜城县人,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字慧声,后改名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两次当选京剧 四大名旦 ,创立 荀派艺术 ,有 十旦九旬 之说。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4.刘宝全。

刘宝全(1869—1942年),曾用名刘顺全,字毅民,衡水深州人。我国著名说唱艺术家,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有 鼓界大王 之称。留世作品有《单刀会》《大西厢》《宁武关》等。

(责任编辑:丹微)。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