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摘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演化,决定了各阶段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的阶级状况不断演化,各阶段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一部近现代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文明 现代化。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此造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在本质内容上形成了社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规律取决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则是代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封建制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摆脱半殖民统治和封建专制的双重压迫,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中国政治经济前途命运前赴后继,争取国家富强、民族解放。贯穿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始终的两条主线:一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现代化。

一、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发展

由于清政府懦弱无能,丧权辱国,逐渐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言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人民主要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目的。这一时期的推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他们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的政治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政治革命的方式,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具有政治发展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造就了中华民国,从此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等西方的新制度文明,而倒下的是东方的帝王专制;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呈现了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是其鲜明表征。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性和妥协性,使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发展特征具有其先进性和落后的双重特征。

二、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时期政治发展

五四时期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的矛盾。

五四运动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为政治改革,即代表新兴无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渐进的形式,通过文化宣传的力量唤起人民的觉醒,担当起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学说的传播,是五四时期政治发展在文化上的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是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政治改革的主导力量。国民革命时期政治发展的成果,在推动政治发展的力量上,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发展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和解放战争时期政治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内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的矛盾,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国共第二次合作,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具有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作为革命阶级参加了政权,从而使政权的组成由工农民主专政时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开展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是大资产阶级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由此解放战争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此阶段政治发展的主要形式就是政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起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政治发展

1949—1956是中国社会的新旧交替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为第一阶段,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段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为第二阶段,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段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一化三改”,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同时在探索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主要矛盾转化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会议决定了进一步扩大民主等政治生活的主要措施。

五、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体制改革起点的选择、程序的安排及形式的确定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改革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政治发展模式,在体制改革的起點、程序、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既坚持了原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得中国政治发展不仅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樊篱,而且也没有沿袭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老路,走的完全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改革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改革的初衷和原动力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本质上是二位一体的。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发展,而政治发展又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两条基本道路。只有当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联动时,才能真正反映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

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

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发展实质上就是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国政治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国政治发展就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实现理论创新。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把握好中国政治发展前进的航向,就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历下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陆建猷主编:《马克思主义文献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永祥:《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