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民族学校的特别职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其流失的状况令人担忧。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贵州省是最早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简要分析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成就、经验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成就。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校不断增加,教育内容日益丰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本世纪初,部分学校自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自主发展阶段;二是以2002年贵州省人大颁布《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标志,贵州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文件,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逐渐进入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实施阶段,得以持续发展。2002年,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校大约有200所;2010年达到2677所;目前已达到5300多所,涵盖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等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过去主要集中于民族民间音乐和体育方面,向民族民间文学、美术、曲艺、舞蹈、戏剧、手工技艺、习俗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等方面深化和拓展,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成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内容。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有关部门和学校持续努力,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各民族学生的素质。省内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民族歌舞表演队。在县级、州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文艺比赛中,通过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养的选手表现突出,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省内职业院校成功开设了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专业,例如民族药物制剂、畜牧兽医、茶叶生产、民族刺绣与蜡染、民族工艺品设计制作等。毕节市创办了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突出彝族语言文字、民间艺术、方言导游、农业实用技术等教学内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培养了大批有民族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技艺等特长的劳动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学生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促进了民族團结。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制度和实践不断完善。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校,特别是1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各项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长远规划、整体规划,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二是制订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对教育目的、组织领导、课时安排等都作了规定,还聘请了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目前,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歌舞表演、文娱活动、比赛活动、采风、研究性学习等。为保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方案的实施,各学校对于教学计划、教师教案、教学评价、学生作业的检查以及开展相关活动的次数、内容和形式都以制度的形式作了相应规定。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升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一是拓展了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了民族民间文化知识,获得了民族民间文化技能,传承了民族的优良品质,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父老乡亲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从江县小黄小学的几名侗族学生说,他们喜欢唱侗歌,唱侗歌可以放松心情,而且有民族自豪感。晴隆县三宝学校一名彝族学生说,学习古老的民族传统,有一种亲切感,感觉是在和祖先对话。同时,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平等意识,增强对民族团结重大意义的认识。民族民间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榕江县车民小学校长说:“我们教的很多民族歌曲告诉学生如何洗脸洗手,而且涉及德育的很多内容,培养了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歌曲来传递这种价值观,比通过语文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学生效果要好很多。”。

二是创造了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形式,推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各学校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民族民间文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内容。有的学校通过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专门教授民族知识、民族音乐、技能等;有的学校在音乐、体育、美术、历史、语文等课程教学中穿插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知识;有的学校通过兴趣小组来传授芦笙舞、射弩、侗歌、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技能;有的学校推进模块化教学,把民族民间文化融入音体美等课程中,例如安顺民族中学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推出了合唱、艺术欣赏、芦笙、田径等模块;有的学校通过营造民族民间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把民族民间音乐整合到校歌中,让学生通过唱校歌感受民族民间文化的特有韵味;有的学校通过综合实践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文化;有的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大部分学校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时,采用多种模式。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是拓宽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的渠道,推进了课程改革。各地学校编写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例如《水族文化读本》《布依铜鼓》《蜡染工艺》《盘县民歌》《仡山美食》《彝族民间美术》等。目前,全省开发的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达300多种。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主要经验。

各级政府从加强“五个认同”的高度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依法治教。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和民族部门把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推进“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任务来抓。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经常组织人员到民族乡和民族中小学调研,及时了解、帮助解决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02年,贵州省人大颁布《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同年,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培养及双语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实施意见。2008年,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各州(市)、县(市、区)相继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规划方案或工作意见,各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2014年,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宗委印发了《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在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长效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进入法制化和组织化的发展轨道,不断深化和拓展。

加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保障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顺利开展贵州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从2007年开始,省民宗委的省级民族教育经费主要投向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近年来共支持1000多所学校教学点)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省教育厅安排的民族教育经费也主要投向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从2015年起,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共同出资,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创新团队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一些地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支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例如,从江县把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一些企业及社会团体也参与到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中来。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切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聘请民间艺人(歌师、技师等)、民族文化研究者作为特邀兼职教师;招聘在民族音乐、舞蹈、传统工艺等方面有特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通过派出教师到校外培训、进修、交流、采风等方式培养师资队伍。为了加强师资培训,省民宗委、省教育厅依托省内民族院校,整合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力量,每年举行一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班。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培训。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調查研究。贵州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供参考。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制度不断完善,方向更加明确。贵州省教育科学院主持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教育实验研究”。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和贵州财经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展状况”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务川民族中学成立了由音、体、美教师组成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课题组。

促进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组织协调机制。应建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跨部门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事务管理协调办公室,定期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在管理协调办公室下成立师资配置与培训、资金筹措与监管、课程资源开发、督导评估等工作小组。同时,借鉴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进行管理指导。

健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专业支持与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由民族民间文化专家、艺人和相关学科教学专家组成的人才库,负责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课程和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工作。二是按不同的文化种类,建立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戏剧等方面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体系,为学校有关活动提供专业性指导,并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与教学交流活动。三是以课题引领的形式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

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对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而且对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社区居民、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也要进行表彰奖励。要定期评选和展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优秀成果和优秀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单元包、教材、教学设备器材、教学实践基地等。还要切实提高特邀兼职教师待遇,吸引更多民间艺人、民族民间文化专家从事这项工作。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法治教,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相关政策,从人力、财力、服务和激励等方面切实保障,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从而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邓博文,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杨跃鸣,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