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你了解多少】 临床血液学

糖尿病血液系统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判定、预后转归都是有力的依据。

这些检查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监测。

血糖检测   血糖指血中葡萄糖的浓度,代表进入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水平。

血糖浓度受激素调节,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或肌糖原、甘油三酯及糖有氧氧化,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下降。

使血糖升高的物质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升血糖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和增加肝糖原;生长激素也有升血糖的作用。

血糖胰岛素分泌的主要调节因子,测定血糖是了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最简便的方法。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GLU)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为了解胰岛素的基础功能,判断病情变化,以及前一天晚间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应检查空腹血糖

临床上所称的血糖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

每个个体全天血糖含量随进食、活动等情况会有波动。

一般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为恒定。

临床检测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特异的测出真实的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

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

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值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整2个小时后测血糖

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吃饭。

餐后2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饭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4.6~7.8毫摩尔/升。

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比正常人还高,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抵抗虽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血糖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

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完全反映的。

另外,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餐后2小时检测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的波动。

餐后小时血糖正常值4.6~7.8mmol/L。

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值。

正常人一般不超过11.1 mmol/L。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且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量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血液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

血糖是通过弥散方式进入细胞内的,无需胰岛素参与。

血糖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很缓慢,而且是不可逆的,在红细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故体内衰老红细胞比新生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约高出1.5倍。

每一个红细胞内都有血红蛋白,而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平均6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比例,能反应测定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已成为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

若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可引发白内障。

糖化血红蛋白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

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以引起血脂和血黏度增高,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增高1%,则1~2月前的血糖平均水平约增高1.5 mmol/L,也就是说,糖化血红蛋白×1.5等于近两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也可用公式计算,平均血糖(mg/dl)=37(糖化血红蛋白—4.55)。

糖化血红蛋白为12%,则近两个月的空腹血糖=37(12—4.55)=375mg/dl,也就是15.2 mmol/L。

此计算法只适用于空腹血糖高的病人血糖预测。

通常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监测,来监测糖尿病病情指导治疗,但对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测定1~2次瞬间血糖,不能说明较长一段时间病情的全貌,这给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带来了一定困难,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弥补了这一不足,故被誉为糖尿病病情监测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4%~6.2%,要求控制在7.5%以下,若大于12.6%则易发生慢性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在患有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或应用心得安、吗啡、双氢克尿塞等药物时可降低,而在服用大量阿司匹林、维生素C或肾功能不全时可增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