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防止关键是剖宫产时保护好盆腔和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残留。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腹壁切口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291—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见于盆腔腹膜和脏器。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渐增高,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多,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5年,该病为良性疾病,但浸润性生长及复发,且周期性疼痛。

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逐渐被产科医生重视,现以我院2008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生育期妇女,年龄23—36周岁,均有剖宫产史。

均为腹壁切口剖宫产术,术后切口甲级愈合。

1.2临床表现:患者术后6个月—3年不等,腹壁切口瘢痕瘢痕周围痛性肿块与月经有关,经期增大,经后缩小,触及质韧并有不同程度疼痛且固定不活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为1—5cm,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包块,边缘不规则,无完璧包膜。

2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患者入院后选择在月经干净3—7天内,全部手术切除加术后用药治疗。

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选择原剖宫产切口,大小根据包块大小而定,术中充分暴露包块,完整切除异位病灶及周围纤维组织,切缘达肿块外1—2cm的正常组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术后病理确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mg,2次/周,连续6个月。

随访至今无复发。

3讨论   3.1发病机理: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但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其发生率也逐年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等。

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内膜种植所致。

子宫内膜一旦在异位种植成功,多数的局部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发生与子宫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增殖,分泌,出血形成周期变化的肿块和疼痛。

3.2诊断:根据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剖宫产腹壁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不困难,剖宫产史,腹壁切口瘢痕周围的痛性结节,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经前增大,经后缩小,结节缓慢逐渐大;周期性疼痛,经前开始,经期严重,经后逐渐缓解;可结合B超或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协诊不典型病例。

3.3治疗:确诊后尽早手术治疗,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具有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周期性出血到长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越长,病变范围越广越深,故确诊后要及时切除,术前充分估计包块的大小、范围、深浅,触诊定位,选择最佳切口,范围达病灶外缘1—2cm的正常组织。

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mg,2次/周,连续6个月以预防复发。

3.4预防:加强围产期管理,减少难产率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规范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和间质成份散落并遗留于手机切口处是减少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键。

降低剖宫产率,控制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不利影响,增加患者及家属对自然分娩的信心。

提高手术医师的防范意识,手术时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周围术野,以防宫腔内容物溢入腹腔和腹壁切口;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合针穿透子宫内膜层;接触宫腔的纱布、器械、敷料尽量不要接触手术切口,缝合子宫壁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筋膜缝合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期卵巢功能恢复延迟,不利于散落于切口子宫内膜种植,有利于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提高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亚丽 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18(3):145   [2]鲁峥,吕秀兰,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状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实践杂志,2007.6(3):55   [3]朱兰,郎景和,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80—81。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