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调查分析

作者:刘晓丽 王爱东 石小宁。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效果在临床治疗中比较明显,但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也是临床输血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对39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摸索经验[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地区六家医院2004.1~2006.6月210例两次以上机采血小板输注者,其中76例输注白细胞机采血小板

1.2 仪器 MCS+血细胞分离机(美国血液技术公司);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美国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日本光电)。

1.3 诊断标准[1] 采用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判别依据,当输注后1h CCI7.5和24h CCI4.5或1h回收率30%和24h回收率20%,则认为血小板输注无效。CCI=PI×BSA/PD,其中PI为血小板增加值(单位为109/L),BSA为体表面积(m2)= 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PD为输入血小板总数(单位为1011/L)。回收率=PI×BV/PD,其中BV为血容量(L)。

1.4 血小板计数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机采血小板血细胞分离机单采(≥2.5×1012/袋),去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含量≤5.0×106/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血小板去除白细胞与否RPT结果观察见表1;39例RPT结果分析见表2。表1 血小板去除白细胞与否RPT结果观察注:*χ2=6.90,P0.01表2 39例RPT结果分析注:*血液系统疾病依次与外伤及手术等5组疾病比较:χ2=7.417、6.670、7.081、5.341(P0.05),3.550(P0.05);外伤及手术疾病组依次与其它4组疾病比较:χ2=0.011、0.087、0.024、2.015(P0.05)。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的有效手段,并可降低放疗或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致死的死亡率。在反复输注后疗效降低,一般表现为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即血小板输注无效,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为30%~70%。RPT分为非免疫因素和同种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包括血小板质量、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骨髓移植、脾肿大等因素,免疫因素是由于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产生同种抗体,当再次输入血小板后,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输入的血小板被破坏,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有时反而下降,同时患者还可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由于血小板输注而产生的抗体,主要是HLAI类抗体和HPA抗体[2]。以HLA抗体为主[3,4]。

本调查RPT为18.57,低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这与输注白细胞血小板患者输血次数有关。在调查的76例去白细胞血小板患者中比未去白细胞血小板的RPT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国外研究认为,一次输入的白细胞总数不超过5×107,即可延缓HLA同种免疫反应出现的时间,也就是说去除了血小板中99%以上的白细胞,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通过调查发现,血液病患者RPT较高,与其他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与此种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多次长期输血易产生抗体有关。另外肿瘤患者RPT也较高,也与其免疫系统失调及长期输血有关。另外外科及手术类等疾病之间RPT基本无差别(P0.0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