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培养】

我国的新闻伦理道德课程开设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一些大学新闻理论课或者新闻业务课才开始以专题或者专章的形式讲授新闻职业道德。到90年代,这种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学新闻院系开设了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系统讲授新闻伦理道德,从而结束了我国大学新闻院系未开设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的历史。①虽然有了相应课程,但是新闻伦理职业道德并没有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而被纳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许多院校把这一课程列为!修课,有的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   反观一些新闻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十分重视大学阶段的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大学新闻院系最迟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新闻伦理职业道德课程,因为1924年出版的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著的《新闻伦理学》就是大学一个学期的新闻道德课的基本课本。②哥伦比亚大学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宗旨并不是为了增加在毕业后就能在一二流的新闻单位工作的学生,而是要教育学生献身于这一有重要意义的事业。   高等院校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扮演主角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高等院校毕业的新闻专业人才逐渐构成了新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新闻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构成新闻队伍的主体并不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长期以来,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设有新闻系,直到80年代初期才陆续新建了一些新闻专业。截至1983年,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14所,在校本科生1482人,研究生103人,共培养新闻专业毕业生5200多人,其中分配到新闻单位的约3000人,③仅仅占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1.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时高等院校是否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业的影响是很小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截至2005年,我国高等院校新闻学类专业点已经达到了661个,在校生13万人,每年毕业的学生高达3万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人员结构的改变,如1997年上海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的调查显示,这些人中学科背景为新闻学的占到30.6%。而最年轻的被调查者,即25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新闻学背景的比例则占到了45%,反映出那几年中新进入媒介的人员多为新闻院系科班出身。另据2002年上海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新闻教育背景的从业者已经占总人数的49%,明显上升。④我国总体状况和上海市相似,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导致了这些学生大学阶段的教育背景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大学阶段是新闻从业人员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      大学教育是一个就业前的终结教育,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十分关键。首先从年龄层次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最后形成,个性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会为他深深地打上烙印,直接影响他的一生。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教育,那么他们就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使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扎根在自己的思想中,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坚持道德底线,不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污染。其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伦理职业道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比如医学院校的学生,当他们抱定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理想后,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医学知识。同样,当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坚定了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献身的理想后,他也会自觉去学习新闻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采、写、编、评等新闻技巧。      三、大学应该成为新闻伦理职业道德的培育者和倡导者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当以引导社会、服务社会为矢志,而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随波逐流,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大学在社会道德建设上要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进德修养,担起培养社会公德的责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在培育伦理道德中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高等院校不仅仅要“传道”,还要“育道”。美国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新闻道德规范就是在1908年由一个大学教授提出的,这个人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建人和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和个人生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为伦理道德的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新课题,需要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去研究、培育和倡导。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强大的检索功能,迅速的信息采集传递方式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对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新闻伦理职业道德规范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网络新闻业。美国曾经在2000年就网络道德规范作过一次网上调查,在所有回收的问卷中,有23%的人说其网上出版物并无正式的道德准则;42%的人说他们的传媒机构有传统的新闻道德准则,但这些准则并不适用于新媒介出现的一些问题,如链接等;其余35%说他们的传媒机构既有网上道德准则,又有传统的新闻道德准则。⑤   针对这些问题,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还要充分研究由于社会发展而引发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变化,随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等院校要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扮演主角,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把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作为主干课。各个院校的新闻院系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新闻伦理新闻职业道德课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列为学生的主干课程,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学好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打好了道德基础,才有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   其次,要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修养。   再次,高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各个学校的伦理道德课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教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今后高等院校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应该把新闻媒体的专业人士请入课堂,请他们结合实际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谈今后会遇到哪些诱惑,应该如何拒绝。这样就会有力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高校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知识,训练他们的采、写、编、评、播、制等基本技巧,更要使他们树立职业道德,培育职业精神,这样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薪继火传。      注释:   ①②蓝鸿文、郑保卫:《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5页。   ③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36页。   ④陆晔、俞卫东:《2002年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1)――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人职业状况》,《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⑤张咏华:《美国最新一项调查显示――网络新闻业的职业道德亟待加强》,《新闻记者》,2000年第9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1 次访问